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回顾阅读教学理论的发展,揭示了阅读的重要理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

并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建构图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阅读理论;图式;英语阅读
阅读是学习者接触外语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对外语学习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据统计,我们所得到的知识有50%来自阅读。

一、阅读理解理论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生成语法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人们普遍不重视阅读教学到了60年代,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

读者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町获取意义,因为意义附身于文。

Caroll(1964)对当时的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

”在这一阅读模式中,读者只对语言形式作出反应,忽视上下文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显然,用这种阅读理论指导教学,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Goodman(1967)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他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信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

二、图式理论和阅读理解的相互模式
图式(schemata)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immannel Kant(1781)提出。

他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才具有意义。

sir Frederic Bartlett 认为,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

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

所谓图式理论就是运用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这一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语篇本身都不具有意义,意义在读者的脑海里,取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大脑中图式知识的启动。

图式理论指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以下两种阅读过程:自上而下过程(Top-down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过程(Bottom-up processing)。

研究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两种策略常常交替使用。

下面简要介绍这两个过程:
(一)自上而下过程
此阅读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及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张维友,1995)。

属于由读者自己推动的过程,用读者的经验和期望对印刷语言文字做出反应,并达到理解的阅读过程。

这种理解是基于读者所拥有的知识与语言文字之间所产生的联系或结合之上的。

初学阶段的阅读训练特点:不强调阅读速度,而强调对阅读材料准确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内容的详细了解。

在此阶段,重点一般放在词汇、语法和理解上面。

初学阅读者在学习并掌握一些词汇的同时,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逐步具备一些
阅读能力。

而随后,初学阅读者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二)自下而上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过程是指阅读过程中的理解主要是对精确的语言文字及其连续性进行处理而产生的。

该过程不涉及读者的个人经验,并不产生影响阅读过程中的预见和期望。

在读者阅读文章的标题之后,即进行从文章(每页)的最后一行向上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被认为是进行快速阅读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将阅读理解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1.阅读内容的题目。

阅读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建立一个先入为主的Schema,通过标题分析确定阅读内容范围,并且试图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的内容与其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阅读内容的简要了解。

2.阅读材料中的某些词汇。

阅读者会不自觉地将某些词汇与阅读材料的标题分析所确定的范围内容联系起来,通常读者还会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去寻找并试图记住与标题所示内容有关的重点词句,也会得到对阅读内容的一般性理解。

在自下而上过程中,阅读者应着重通过阅读过程中对与标题所示内容有关的词、句的分析和理解,来确定阅读材料所讲的大致内容。

然后,回答阅读材料后面的一些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选择进行训练的阅读材料难易程度要适当,尤其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材料。

另外,一定要掌握好开始进行BUP训练过程的时机:即始于初学者具有了能够自上而下阅读一般文章、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之后。

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运作在各层次同时发生。

输入信息作为实例证实图式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填补图式的空白,当输入资料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图式知识或根据图式知识所作的预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可促进两者的同化;而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帮助读者对此作出敏锐的反应。

自上而下过程还有助于读者利用已知的概念,消除歧义,从输入信息中选择合理的解释。

图式理论还对图式知识的内容作了研究。

Carrell指出。

图式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引导理解文字内容的内容结构和引导理解文字中修辞组织的形式结构就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所作的调查表明:启动(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内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已读内容的回忆;形式结构对阅读理解也有很大贡献。

他断言,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阅读困难。

图式理论的研究促使专家们修正单纯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由此产生。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主旋律,人们普遍认为,自上而下模式过分强调利用背景知识这一理解技巧,忽视了诸如快速辨认词汇,句子结构等低层次技能。

专家们指出:“熟练读者读得快,并不是因为他的猜测能力强。

而是因为他们能迅速自动地辨别大部分词汇。

”相互作用理论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这些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低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

如果读者的底层次迅速解码能力欠缺,高层次的背景知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反之,如果读者缺乏对阅读内容,背景知识的了解,就只能依赖对字面的解码来获取意义。

因此,在第二语言和外语阅读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将有助于阅读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