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秦安县位峰初级中学刘弘〔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家,她的才情、她的天份,都是一个不可仿造的奇迹。
她的人生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如同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
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横空出世,誉颂八方,又在短短的几年后零落孤旅,大隐于世。
本文从她显赫而缤纷的身世,绚烂而迷离的童年,摩登而梦魇的婚恋,沧桑而零落的人生,传奇而悲凉的作品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透视和解析,以管窥豹。
张爱玲,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都如同一场梦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留下辉煌、留下奇迹、也留下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传奇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
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而传奇般的身影。
她就是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一个写过奇迹般作品的骄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丽人,她的代表作《传奇》、《流言》等,魅力无穷,欣赏者把它们与《红楼梦》、与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则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都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份,是不可仿造的一个奇迹;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悲叹一个“王朝”的结束……张爱玲,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名字都将伴随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永远,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
她如同一团谜,一片雾,一段生发于现代中国的人间传奇。
读张爱玲,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能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读她的《传奇》,能领略一抹异彩而又瑰丽的晚霞、一曲悠长而又清绝的骊歌、一段朦胧而又神奇的梦魇……一、显赫而缤纷的身世- 1 -从张爱玲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传奇生涯,并演绎出由此而孕育的传奇作品。
她在日后成就一段文坛传奇,名噪一时,誉颂八方,跟她显赫的家世不无关系。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朝同光之交的名士张佩纶,官累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
其人仪表俊伟、风流倜傥、强言善变、才学过人。
常与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的文人学士们墨酒高会。
或议政论事、慷慨激昂;或抨击时弊、纠弹官吏;或鉴赏金石、吟诗作赋;或围棋狎妓、风月无边。
后因“马尾战事”被革职充军,感受过人生沧桑、功名浮云。
张爱玲的祖母叫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生得秀丽端庄,喜吟诗作赋,出身名门望族,颇有才女之称。
而张爱玲的母亲,也出身于豪门深闺。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
清秀而有才华,高雅而又新潮。
她是一个受西洋文明熏陶、受四书五经教育的新知识女性,对张爱玲的影响直接而深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
张氏家庭经荣辱沉浮至张爱玲一代,已见萧条,但张廷重因富裕闲适成性,除了读闲书便是泡赌场、逛戏院,做一些捧花吟月之事,并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奶奶。
后来躺在暮气沉沉的深宅大院里吸鸦片、打吗啡,过着如陈旧的下午剩茶一样昏暗的日子,慵懒而空虚,暴戾而狼藉。
尽管张佩纶几乎将所有家产留给了相貌酷肖自己的儿子,但经济的富足并不能填平张廷重夫妻因文化崇尚、性格差异、志趣迥然所造成的鸿沟,最终离婚。
在张爱玲十四岁时,父亲又娶新欢,于是张爱玲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重要角色——后母。
出身贵族世家的张爱玲,从小就在繁华与沉落、新奇与陈腐的矛盾中生活,耳闻目染,旧家族的一切就像一个时常重复出现的平淡而又熟悉的梦境,常常在她的脑海里重迭浮现。
这种梦境在二十年后,竟由小女主人的笔,幻化成文字,感染了许多人,可见这种梦之深之熟之久。
也许一个女作家的最早胚胎,正源自于这个家庭的繁华与沉落。
二、绚烂而迷离的童年张爱玲生于一九二○年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团,有东方巴黎之称,有着畸形的繁华,吸引着各地各色的人物,或冒险、或投机、或享乐。
张爱玲就降生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
张爱- 2 -玲的母亲寄希望于女儿,希望她继承家庭的书香礼仪,又能接受西洋文化的熏陶,而旧家族遗少的父亲却搞了周岁“抓阄”,来预卜未来。
据说张爱玲这位一周岁就清清爽爽的大家闺秀竞抓了一个小金锭牢牢不放,这一俗举全家震骇,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张爱玲小时就有的“特立独行”的风采了。
母亲出自大家闺秀,国学底子深厚,从小就让张爱玲背诵唐诗宋词。
同时,孩提时张爱玲经常与佣人欢欢实实相处,从佣人嘴里听民间故事,家里还请来了私塾先生,张爱玲似懂非懂地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岁时母亲出洋留学去了,父亲的姨奶奶随之搬进来,春日迟迟的旧宅大院从此几日一宴,月半有戏,仿佛永远过着一个陈旧拖冗的旧历年。
小爱玲好奇地打量来往宾客中的红男绿女,仔细地注目传统戏剧中的生旦净丑,不得不感受舞台上的唱词曲腔,耳濡目染中,便觉戏台如家宅,沸沸扬扬,熙熙攘攘,不知谁是唱戏的,谁又是看戏的,可以说幼稚的心灵从小就感知着光怪陆离的气息。
八岁时,留洋归来的母亲开始教张爱玲一些从外国留学学来的知识,画图,弹钢琴之外,还要教她英文,完全是按照西方淑女加东方大家闺秀的模式来调理。
张爱玲十岁正式报名上学,这时的她已经给报社投过稿。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思潮,各种版面的报刊杂志,如万壑争流,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
上海更是各种文艺荟萃之地。
上学后的张爱玲恰好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滋养。
虽然她正年轻,涉猎还不太全面,但那繁杂的各色报纸、期刊、画报也使张爱玲受益匪浅。
张爱玲的母亲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对于新的事物历来敏感而又敢于品尝。
回到上海后购买了诸如《小说月报》、《文学季刊》、《良友画报》等许多新文学杂志,也有许多诸如英国的毛姆、萧伯纳等外国作家的名著。
而父亲的书屋里除《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外,更多的是诸如《醒世姻缘》等通俗的近代小说、旧体小说、章回小说、通俗小报、花边文学等等。
张爱玲徜徉于纷繁的书海中,沉浸于书中熙攘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体验着那里面生命的热闹与凄凉,体会着生存的奇俏与冷酷。
或因“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而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威威”,或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而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
张爱玲最喜欢读《红楼梦》,每读必有新解,每解必有新意。
她最欣赏的是林黛玉和史湘云- 3 -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因为其用词奇特,意境新颖。
她也能从章回小说中感到具体、实在、有质感的,可以触摸到的亲切。
母亲对她灌输的西式教育以及上海文坛新文学的浪漫与新奇,她又充满新鲜与好奇,她感受到另一种文明的趋势。
于是,对旧文化铺排的依恋和对新文明鲜活的向往,张爱玲全面接受,汲汲而取,在中西合璧的文化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长着,享受着这一份颇为奢侈的文明。
绘画、弹琴都是她每天必有的功课,她对色彩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对音乐、字符变得极为敏感,她像一条会变色的热带花纹鱼,游进一个有色的领域,并与这色泽相融,等游出来时,奇特地带出多种颜色来。
她开始写文章时,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不惜堆砌词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
这一段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
张爱玲曾在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后又考取伦敦大学(考了个远东区第一名),因为战事不能去英国,故改香港大学就读,因战乱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又重返上海家园。
她读书期间接受西方文明式的教育。
最初也是以英文打入文坛的,作文基调透射出一个不尽彻底的现实,一份永不会完满的情愫。
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在家庭的梦魇之中。
父亲逛戏院,泡赌场,养外室;母亲清丽高雅有异国气息,崇尚新文化,两人性趣迥异。
张爱玲从小就和佣人相处,接触过民间下层生活,受过姨奶奶的漫骂和欺侮,受过后母的白眼和虐待,更受过父亲的毒打和囚禁,种种历炼,使年少的张爱玲日渐冷漠,性格愈来愈内向,很少与人交谈。
除了书本能向她展示另一种生活,她的生活里已经不需要交流,她完全能够自问自答,她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在孤寂的少年时代便承受了超常的负荷,鲜有少女的天真和纯情,她几乎是一步跨入成熟。
这种缤纷迷离的童年生活,留给张爱玲以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她的一生。
三、摩登而梦魇的婚恋张爱玲在女中读书时就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后又写成《红楼梦魇》一书,而张爱玲的婚恋既是摩登的,又是梦魇的。
张爱玲的第一次婚恋,是和胡兰成相识开始的。
其时,张爱玲已经名噪文坛,红极一时。
张爱玲卓然不群,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注目于凡人琐事,怨偶姻缘之间,不问政治,不论战事;又集古典佳韵,现代风情- 4 -于一身,超然物外,悠然自得。
她的为人也如其文。
胡兰成是有名的汉奸,在汪伪政府供职,又是风月老手,与他厮混的不是青楼之女,就是名媛贵妇。
与张爱玲结识前,早已三次结婚,在男女之情上没有“城内城外”之分,就如同政治上没有家国之分一样,同时,胡兰成又是浮花浪蕊的文人,颇有些文学功底,他特别善于看准女性心思,并能因人而异的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一来二去,二十四岁的张爱玲竟与汉奸胡兰成签订婚约,结为夫妻。
张爱玲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婚后一年多的胡兰成又与女护士小周成就了一段乱世之恋,仍与和爱玲琴瑟相调。
抗战胜利后,内心惴惴然、惶惶然的胡兰成在逃亡生涯中又与一乡女范秀美离乱同居,仍纠缠与张爱玲。
婚后胡兰成没有给张爱玲一分钱,反倒大量挥霍张爱玲的几乎全部稿费,尤其在逃亡期间,张爱玲一次又一次汇去大笔稿费,以供这个恶魔的挥霍。
张爱玲始终倾情资助,无怨无悔。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兰成只身逃亡日本,数度与女人同居,最后竟和大汉奸吴世宝之妻余爱珍在日本结婚,并开酒吧。
战乱岁月的一段短暂婚恋,加上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使张爱玲从此蒙上了一层暧昧不清的迷雾,婚姻的失败和情感的重创,使得张爱玲懒与外界交往,几乎闭门不出,时代的变化愈来愈使她感到陌生,她的创作大幅滑坡,倏地跌落下来。
张爱玲的第二次婚恋也充满传奇色彩,时年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构建了第二个精神家园。
她的第二个丈夫是6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信徒,积极的亲共分子。
而此时的张爱玲尽管依然不关心政治,但为了生计却写过两篇有反共倾向的长篇小说,他俩的分歧与差异是显而易见。
尽管婚后的生活充满拮据、艰苦、清贫、流浪与沧桑,但两人却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第二个丈夫婚后一直患病,直至中风瘫痪,都由张爱玲悉心照料。
婚后十年,丈夫去世,也带走了张爱玲的精神眷恋,剩下的只有心酸的回忆和寂寞的房子。
张爱玲的两次婚恋,都充满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充盈着扑朔迷离的梦魇,带给她感情的重创和挫折,她都默默承受。
上海梦魇,红楼梦魇,人生梦魇她的婚恋,像喜亦喜,像忧亦忧,有着太多太浓的体悟,有着大风大浪的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