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教材分析: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感受宏大的场面。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旧中国落后的一面、看到了人民受压迫的一面,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车轮回到1949年的10月1日,这是不平凡的一天,这是划时代的一天,在这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开国大典》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体会到开国大典的重要性。
二、理清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1、课文你读过了吗?好的。
那老师来考考你,请你迅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课文的主要内容。
1949年10月1日,30万群众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满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瞻仰(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聆听(毛主席宣读公告),观看(阅兵式),会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庆祝游行)。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来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词析句,感受宏大的场面。
1、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么主要描写了那些场面呢?入场——典礼——阅兵——游行2、这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好日子,因为从这一天,我们可爱的新中国诞生了,中华儿女从此站起来了。
通过读,你知道现场的人们心情是怎样的呀?(高兴、激动、自豪)你是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呢?请你有感情的来朗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预设一: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更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清早”、“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步行”、“赶来”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急切、激动与兴奋的心情。
)预设二: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预设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O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向全世界人民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因此,这句话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所以,在场的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过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作者是如何向我们描述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了长城内外,传到了大江南北,我们感受带了这声音由近及远,传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为了等这一天,有多少革命先辈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个声音还可能传到什么地方?人们会有人么样的反应?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了农村,农民们,纷纷;传到了学校,学生们,都;传到了工厂,工人叔叔们,纷纷;传到了祖国的角角落落,到处。
4、怎样才能将宏大的场面写的具体、形象呢?小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抓住人物神态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宏大的场面。
【设计意图】继续培养学生做批注的习惯,抓住核心问题,体现长文短教的理念,让学生和文本充分的交流。
读说结合,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体现“以学为主、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读写结合,抒发自己的感受。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69年,但这一天,印在了你的心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都为祖国的母亲的独立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件展示祖国今天的变化。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呢?虽然开国大典已经,但是,我仿佛看见了,我好像听见了,我知道。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学有所获。
五、作业布置。
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课文知识点[词语理解】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擎:举。
瞻仰:恭敬地看。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近义词]宣布——公布肃静——肃穆[反义词]完毕——开始热烈——冷淡[层次和段落]第一段:(1-4)开国大典入场。
第二段(5-10)典礼的主要经过。
第三段:(11-13)阅兵盛典。
第四段:(14-16)群众游行。
[积累好词]描写场面壮观的词语: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万马奔腾长虹贯日惊天动地热火朝天万人空巷对句子的理解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
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
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的保障。
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
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考点整理一、作者简介选入《毛泽东文集》二、整体把握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开国大典开始前的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典礼临近开始,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比拥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两个句子,表现了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主要写了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场面。
2、揣摩下列语句,感受开国大典现场的氛围。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的气氛。
2)到了正年,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3)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飖拂的声音,到后来,每声地响后。
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全场的肃静与炮声、旗帜飘拂声,以及炮响过后的掌声构成动静的变化,表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
4)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群众把嗓子喊哑、手掌拍麻与还不能表达尽内心的情感构成反差,突出了群众热清、自豪、喜悦的情感,也渲染了阅兵式雄壮激昂的氛围。
同步习题一、读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dān shēng zhān yǎng piāo fú()()()()xié shāng wài bīn diàn niǔqí bīng()()()()二、比一比,选合适的词语填空。
渐渐慢慢徐徐①太阳出来了,晨雾( )地散去。
②我扶着老奶奶,( )地走过人行横道线。
③清风( )吹来,我闻到了一股茉莉的清香矗立肃立挺立①少先队员( )在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历程。
②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 )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
③广场上( )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三、修改病句。
◆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跟钢铁巨人一样。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四、在括号里填上备适的词。
一( )旗杆一( )电灯一( ) 掌声一( )队伍一( )坦克一( ) 红旗一( )石桥一( )大炮一( ) 帽子五、按课文填空。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红旗翻动,像◆下午三点整,会场上◆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
六、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试画一张开国大典会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