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


污染来源
1.化学污染物
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 染物。前者如汞、镉、铅、 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 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 硫化物等 ; 后者如各种化学农 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 , 以及 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污染来源
2. 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 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Thank you
End
出血性结肠炎
世界范围婴儿腹泻 控场弯曲菌肠炎 军团菌病 隐孢子虫病,急性小肠结肠 炎
当前形势下土壤污染该如何治理?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土壤污染的
防治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防”,就是采
取对策防止土壤污染;一是“治”,就是 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治理。
如何修复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1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土壤污染物质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 被净化。蚯蚓是一种能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动物,利用它还能处理城市垃圾 和工业废弃物以及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因此,蚯蚓被人们誉为“生态
学的大力士”和“净化器”等。积极推广使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剂,
以减少农药残留量。利用植物吸收去除污染: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某些非 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也可种植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
化学农药对的污染,需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利用益鸟、益虫和某 些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例如,保护各种以虫为食的益鸟;利
用赤眼蜂、七星瓢虫、蜘蛛等益虫来防治各种粮食、棉花、蔬菜、油料
作物以及林业病虫害;利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微生物来防治玉米螟、 松毛虫等。利用生物方法防止农林病虫害具有经济、安全、有效和不污 染的特点。 4 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土壤保护意识是指特定主体对土壤保护的 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包括特定主体对土壤本质、作用、价值的看
3. 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 由卫生设施 (包括医院 )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 厩肥等。
4.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 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有机污染
无机污染
工业污水 尾气排放
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 业污水灌溉农田是污染物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其后果 是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属封闭式局限性污染。 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 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 的铅污染带。 工业排放的 SO2、NO等有害气体在大气 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酸雨,以自然降水形式进入土壤,引 起土壤酸化。
药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农药的有关知识,以合理选择不同农药的使用
范围、喷施次数、施药时间以及用量等,使之尽可能减轻农药对土壤 的污染。禁止使用残留时间长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 药。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这将有利于减轻农 药对土壤的污染。
3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为了既能有效地防治农业病虫害又能减轻
土壤污染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第七小组
目录
1
2
3
什么是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概念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 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 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 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 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 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 污染。
上海松江死猪事件
2013年3月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猪的情况, 打捞起漂浮死猪累计已达10395头。
土壤中有哪些可致病的细菌?
土壤中常见的有害微生物 霍乱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霉素 幽门螺杆菌 霍乱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消化性溃疡病 可导致的疾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
轮状病毒 空肠弯曲杆菌 嗜肺军团菌 隐孢子虫
土壤污染与我们无关?!
案例直击
——痛痛病
症状 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 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 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 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 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 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 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 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 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 死了!”“痛死了!”有 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 杀。
2.耕地点位超标率19.4%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 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 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林地点位超标率为10.0%,草地点位超标率为10.4%,未利 用地点位超标率为11.4%。
3.土壤镉超标率7.0%
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 0.5%、
1.9%、1.4%。
4.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壤超标点位 36.3%
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 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 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
调查的工业废弃地中超标点位占34.9%,工业园区 中超标点位占29.4%。
变价元素在土壤中的行为,能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
制其迁移和转化,从而降低污染物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即Eh值, 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水、气比例来实现。 5 改变轮作制度。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条件的变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 的毒害。据研究,实行水旱轮作是减轻和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如DDT、 六六六农药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残留量大,而棉田改水后,可大大加 速DDT和六六六的降解。
法,对土壤的评价和理解,对利用土壤的理解和衡量,对自己土壤保护
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特定主体的观念。在开发和利用土壤的时候, 应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都知道,土壤问题是关系 到国泰民安的大事。让农民和基层干部充分了解当前严峻的土壤形势, 唤起他们的忧患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酸雨
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 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 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 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农业污染
堆积物
无机污染 与 有机污染
生活污水
有机污染
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 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 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 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 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
土 壤 污 染 的 危 害
1、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 2、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3、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危害人体健康
从数字看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
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 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的范围是除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陆地国土, 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 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5.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土壤超标点位21.3%
在调查的 188 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中,超标点位占 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 重。
调查的采油区中超标点位占 23.6% ,矿区中超标点位占 33.4%,55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267条干 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
点位:可理解为所抽查的的地点,一个地点即为一个点位。 点位超标率:是指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 的比例。
1.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
16.1%约为10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湖南、湖北、 贵州、广东、广西的总面积。
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 1.1%。土壤污染以无机 型为主。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 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 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 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 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 势。
土壤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of soil):病原体 和带病等有害生物种群(病毒,有害细菌等)从外界侵入 土壤,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质量下降等现 象。
污染源: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医 院含有病原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作农田灌溉或作为底泥 施肥),以及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填埋、随意丢弃)等。
化学抑制剂,以控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
3 增施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既能改善土
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胶体性质,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胶体对其的吸附能 力,同时土壤腐殖质可络合污染物质,显著提高土壤钝化污染物的能力,从 而减弱其对植物的毒害。 4 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重金属
强的植物。
2 污染土壤治理的化学方法。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学改良剂 可使重金属转为难溶性物质,减少植物对它们的吸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 可提高土壤pH值,使镉、锌、铜、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降低它们在 土壤中的浓度,减少对植物的危害。对于硝态氮积累过多并已流入地下水体 的土壤,一则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二则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
案例直击
——痛痛病
病源
痛痛 病
“痛痛病”是由镉引起的 慢性中毒。它的物理、化 学性质使它取代钙离子与 体内的负离子结合,导致 骨骼中因镉的含量增加而 脱钙,造成严重的骨骼疏 松。它首先使肾脏受损, 继而引起骨软化症,是在 妊娠授乳,内分泌失调, 老年化和钙不足等诱因作 用下形成的疾病。
土壤的生物污染
废气
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 : 气体污染, 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 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 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 入土壤,造成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