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杂文的写作

第五章 杂文的写作

第三章杂文的写作第一节杂文的概念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

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

“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理论家对杂文概念有种种界定,在内容上虽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

我们认为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杂文是一种说理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和政论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文体。

文学体裁是它的“类”,而议论性的说理和形象的结合是它的“种差”。

我国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杂文》一章。

他一方面总述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另一方面又历述历史上的杂文,以宋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为代表作品。

事实上早在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中就有杂文,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多有杂文。

后来,杂文又有新的发展。

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

汉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1中国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文学革命中,最初以“随感录”的名称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

20年代已有可观的成就,进而在30、40年代风靡文坛。

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

其中最杰出的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

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在这以后,杂文的地位时起时落,80年代又兴盛起来。

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

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善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

第二节杂文的特征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杂文通常在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几千字的很少。

杂文篇幅虽然短小,取材却广泛多样。

点滴的感受,片断的思想,鳞爪的观察,大至宇宙,小到微尘,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闻时事,奇谈趣闻,皆可入文。

评人、议事、说理、录言、记闻均可。

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正如鲁迅所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

”(《小品文的危机》)在当今,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对社会现实的杂文,针砭腐败,抨击丑恶,表现了杂文的斗争精神。

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1《前四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1742页。

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

即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采用影射、讽喻、双关、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无情嘲讽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

杂文的语言要求有寓庄于谐的幽默感,举重若轻的灵巧感,谈天说地的丰富感,力度与机智并胜,辛辣与风趣共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四、说理形象,议论生动杂文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

它要求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形象之中,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杂文的形象性与小说、戏剧的形象性不同。

后者要求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多方面的人物描写,来塑造完整的形象,而杂文只是对形象作“一鼻、一嘴、一毛”的勾画,显出生动的“活态”来。

如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以“落水狗”比喻失败的对手,以“叭儿狗”比喻专事谄媚的奴才。

以上这四个特点,使得杂文成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

第三节杂文的写作一、标题的写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对于身材短小的杂文来说,这个眼睛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它可以传神,可以达意,可以穿针引线,活跃全文,也可以画龙点睛,增光生辉。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能够生发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所以有的作者形容:想出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这篇杂文就算成功了一半。

古人最初作文,不大讲究题目。

秦汉以后,人们便逐渐掌握了标题艺术,也出现过不少含意深刻、文字精辟的杂文题目,但总的看,以前的杂文题目,范围还不够广,手法也不够活。

从文字上说,一般比较简略,形式也较为单调。

鲁迅的杂文把标题艺术推向了高峰,称得上是标题艺术的宝库。

今天优秀的杂文作者更加重视标题艺术,创作出很多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优秀篇名,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增加了杂文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按照表现手法归结分析,举出当前较常见的杂文标题10类,供学习者借鉴:1.立异法也叫“易字法”,即把流传的诗歌、谚语、格言等巧妙地易换一、两字,或反其义而用之,当作杂文的题目。

如《各领风骚没几年》、《有事也莫忧天倾》、《英雄所骂略同》、《跳而优则仕》、等等。

2.借代法就是用一种典型形象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议论的人或事,以此喻彼,具体生动。

其中有以历史代现实的。

如《江东子弟今犹在》;有以物代人的,如《少拍点“老鼠”的肩膀》;有以人代事的,如《把“孩子”拾回来》。

3.比较法即把两种或三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如《权与圈》、《胭脂、油画与习作》、《武器、刑具和道具》、《国庆、国玩、国骂》等。

这样的标题有两个特点:一是紧紧抓住相互之间的相似点或内在联系;二是讲究文词的对衬,或用谐音,或同含一字,或步步递进。

4,荒谬法就是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引人注目。

如《孟子论公务员》、《刺猬、刺头》、《华佗的文凭》等。

这些题目,可以给人造成一种悬念,产生较强的艺术效果。

5.设靶法不拐弯,不设喻,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句式上多用“论”、“谈”、“说”、“议”之类,如《论“五十打蔫”》、《论“数蚊子”》、《说“胆”》、《重说“和为贵”》等。

也有的直接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拖出一个错误观点的典型语言,如《“我有人”与“我不怕”》、《我还没玩够呢》、《幸亏教育改革是成功的》,直接表达讽刺的情绪。

6.设问法也就是带疑问的题目,通过设问、反问,大声呼唤,摆出矛盾,引起波澜。

如《娘娘对还是太监对》、《我的胆子是怎样变大的》、《巴金的灵魂看见了什么》、《针对你一下有何不可》,这些标题,都像撞钟一样,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

7.迭词法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词句的更迭和回转,指明其后果,或提出具体要求。

如《“不了了之”了不了》、《遗憾之遗憾》、《现管不管》、《不白白不》等,用得都很奇巧。

8.借典法就是把一些诗词名句、格言、俗语、成语或古人、文学作品人物的语言直接拿过来做题目,并赋于新的含义。

如《革过了》、《三笑》、《天下作家尽在彀中矣》、《画龙不敢点睛》、《司马光你干嘛砸缸》等,扩大了标题的容量,使读者产生联想,给作者提供广阔的发挥余地。

9.假设法假如如何如何,会怎么样怎么样。

这种假设的结果,有的是可能出现的,有的不可能出现。

但通过这样设想,往往能起到唤起人的警觉或冷静头脑的作用。

如《假如烈士复活》、《如果上帝也带手机》。

这种假设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是运用了合理的推理和多方面的想象。

10.感叹法这种标题比较直接,格式则多为有感于什么,如《打鼠有感》、《全民愚乐时代的情感悲伤》、《由修瑞娟的某些遭遇想到的》等。

杂文标题,浩如烟海,五彩缤纷,以上所列,仅是一斑。

人们打开报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标题,读者对某篇文章看或不看,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标题。

杂文标题,若流于浅、同、直、板、单、繁就会因标题平淡无味,单调呆板,而激不起读者兴趣,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杂文创作水平的提高,对杂文的标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准确。

即文题相副,确切地揭示文章的主题。

二要形象。

具体生动,仿佛把一个场景、画面推到读者面前。

三要简洁。

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使人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四要新颖。

有新意,有特点,推陈出新。

五要醒目。

观点鲜明,打动人心,能引起读者注目。

六要活泼。

表现灵活,讲究文采,可借用夸张、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二、开头的写法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视开头,古人要求文章“凤头豹尾”,其中“凤头”即指文章的开头,开头要写得多姿多彩,像凤凰的头那样。

那么,何谓好的开头,有无衡量标准?文无定法,各有千秋,但好的开头首先一定是整篇文章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为内容和中心服务,吸引读者。

在此基础上,它们应姿态横生,各有各的特色。

许多优秀文章的开头吸引我们不忍释手。

杂文因其篇幅短小,艺术要求高,所以更加重视开头的质量。

杂文的开头不拘一格,举数种为例。

(一)、以讲古开头引古是杂文最为常见的手法,所以讲古就成为最常见的开头方法。

作者或讲述传说,或讲述古人古事,娓娓道来,引人观览。

1、讲神话故事如王重旭的《画龙不敢点睛》1开头讲南朝梁武帝花了很多钱来修寺庙,还请了著名画家张僧繇来画龙。

张画好后却不敢点睛。

点睛后龙就飞走了。

话题一转,说起现在许多工程、项目完成却不能马上投入使用,因为要等领导的时间,要他来点睛。

否则,当事人就离倒霉不远了。

2、讲古人古事侯志川《可贵的宋仁宗》2讲包拯一身正气,不畏权贵,一生写了186篇奏议,指名道姓本朝61名官员,指其中贪官9人;恶官7人;庸官13人;昏官18人,都是皇亲国戚。

张佐尧本是小人,但因为是仁宗的丈人,便被一次性任命了4个要职。

包公上书,仁宗不理。

一次上朝包公慷慨陈辞,语言尖锐,唾沫溅到仁宗脸上。

仁宗下不了台,拂袖而去,悄悄解除了丈人的职务。

1 2006年1月27日《记者作家网》。

2 2005年12月4日《红网》。

3、讲古代戏曲小说中的故事十年砍柴《题字的神秘力量》1开头:元妃省亲时,游览竣工不久的大观园,“择几处最喜欢者赐名”,然后谈到皇帝的题字,蒋中正、胡常青一一数说。

引古的方法还有如引用古诗文,格言、谚语,手法多多,不可尽数。

(二)以说今开头杂文贴近社会现实,以针砭时弊为己任,往往能对生活中的事做出迅速反应,所以,直入现实也成为杂文开头的好方法。

1、以惊人的事开头如杨耕身《扶贫药在哪里》2:仅仅因为家庭困难,身患疾病而生厌世情绪,犯罪嫌疑人竟亲手将自己三个女儿毒害致死。

然后具体叙述他怎样骗孩子们吃下“扶贫药”,见没死又用被捂死的经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