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_古诗两首_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_古诗两首_教案

9. 古诗两首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理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背诵并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一)导入新课:1、学生自由背诵已经学过或是课外读过的古诗2、板书题目,理解课文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诗句的内容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合作交流1、交流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让学生读的过程中圈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5、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交流,理解诗意三、品读体验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指出不懂的地方。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让学生体会古诗文朗读的特点,注意朗读的节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 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5、练习背诵6、指导写字“促、深”。

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

2、火车接力。

老师说出某句诗的前一句,学生接出下半句。

3、指导学生之间进行火车接力,分组进行比赛。

四、拓展阅读《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揭题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2、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说说他们有哪些习俗?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他就是在一个节日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学生之间相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3、几个人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感想。

4、注意诗句中的生字生词。

凭自己的感觉读准节奏。

三、品读体验精读理解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过几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们应该在家里了,那天我们不能插着茱萸,登高饮酒,但是可以回忆朋友亲人,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 9、古诗两首梧叶儿童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景物人物秋风灯明表现了思乡之情,追忆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忆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摇知兄弟登高处,(遥远)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身)表现思念亲人。

10《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依、歇、丧、磨、坊、精、希、却、拼、命、奔、村、抖、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猜字谜:“磨”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南阳有两个木匠,坐在石头上。

“丧”“十”下两只眼,衣字没撇点。

3.易读错字:丧、坊、圈、4.多音字: bēn( ) fāng( )奔坊Bèn ( ) fǎng( )quān )圈juàn( )5.应会写字:精、希、却、拼、命、奔、村、抖、(1)写正确:歇的右边是“欠”,不是“文”、“丧”“十”下两只眼,衣字没撇点。

(2)写美观:按规律分类指导,①指导书写的字:丧、磨、②指导要点(按规律分类指导):丧:独体字,“十”下两只眼,衣字没撇点。

磨:半包围,麻点居中,两木左小右大,并与石对正,石上晒麻。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近义词:精心、憧憬、渐渐、飞舞反义词:精心、希望、快活、紧、松、沉成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 2--5 段。

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内容:“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和幸福快乐。

(2)概括方法:段意连接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2----5(2)体会方法:阅读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1)重点词句: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攸地便没了踪影。

4、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2)体会方法:反复朗读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二)本课重点问题:1.课后思考题:课文写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语句,体会体会。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文中的“幸福鸟”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三、情感体验:(1)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

(2)体验方法:朗读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抓住描写心里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一、教师:(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三年级下册第10课《风筝》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班级:姓名:一、日积月累(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4.趣味识字:(二)词语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精心、憧憬、磨坊、垂头丧气、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2--5,感受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二、文本细读:(1)自读2----7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用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和句子中所蕴含的感情。

(从旁边作批注)(2)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2)搜集描写心情的词语。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能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课堂导入。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喜欢。

(课件出示:谜面猜猜看,它是什么?)你们了解风筝吗?(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自己放风筝很有趣,但是看别人放风筝也很有趣,刚才大家都说放过风筝,那么有谁做过风筝吗?3.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风筝》二、预习评价。

展示预习情况,评价预习情况、激发预习兴趣。

1.出示读错的生字,点名读:垂头丧气磨坊2.指导出错的生字:奔丧3.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憧憬”的意思。

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理解憧憬,并造句)(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