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4.需求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5.供给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7、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9、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点商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
10、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14、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15、蛛网理论: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
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6、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17、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18、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型蛛网。
19、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20、基数效用: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21、序数效用: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22、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3、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24、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应增量即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原因: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都是递减的。
还可以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集中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
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应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25、消费者均衡:研究消费者把有限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26、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CS=积分(0-Q0)f(Q)dQ-P0Q0;PS= P0Q0-积分(0-Q0)f(Q)dQ)27、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28、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MRS12=-dX2/dX129、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30、预算线: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31、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32、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3、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4、补偿预算线: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加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分析工具。
35、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布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中决策的结果。
36、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7、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8、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39、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40、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1、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集中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原因: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43、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44、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MRTS=-dK/dL=w/r4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又限制的)46、等成本线:指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C=wL+rK47、扩展线: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48、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49、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50、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51、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52、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53、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54、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55、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56、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57、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58、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59、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60、古诺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A?古诺于1838年以天然矿泉水为例创立的,是最早的寡头垄断模型。
61、斯威齐模型:美国经济学家P?M?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用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上所存在的价格相对稳定的现象。
62、交易成本:交易部门为提供便于交易的劳务而付出的成本。
63、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又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64、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65、显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66、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值。
67、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52.商品的需求价格: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中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53.卡特尔协议: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垄断厂商就产品的市场价格、产量分配和市场份额而达成的一种公开协议,其目的是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控制市场。
54.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55.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56.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57.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58.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59.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率。
60.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61.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62.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63.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64.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65.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66.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67.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68.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