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基础训练新人教版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马说基础训练新人教版

23.马说基础训练
1.下面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骈死于槽枥之.间
D.马之.千里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C.食之不能尽其材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几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填空。

(1)课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
“____________”,而“伯乐”喻指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作者借此表达的心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八年级(3)班的同学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古诗句。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列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____ ②白龙马:____________
③的卢马:____________ ④黄骠马:____________
(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刁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
7.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A.其真无马邪?
B.复前行,欲穷其林。

C.亲旧知其如此。

D.其真不知马也。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其作用是: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了文章主旨。

D.达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9.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以后走上社会,如何才能尽快施展自己的才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解析:例句与B项的“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A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的“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C解析:A才能/能够;B鞭子/鞭打;C喂;D凭借/按照。

3.D解析:与原文意思不符,世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未提及“缺乏人才”。

4.(1)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析:(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能识别人才的圣明君主比作“伯乐”。

作者借千里马不被发现来批判当时社会上人才不被重用的现象。

(2)因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来考虑作者的心情。

当时作者很不得志,郁郁寡欢,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由此可知他的心情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文章最后两句一问一答,点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在于食马者“真不知马”,可见本文的最后两句就是本文的主旨句。

5.(1)(示例)成语:老马识途马到成功一马平川
谚语: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
古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此题考查平时的积累,写出的成语、谚语、古诗句只要与“马”有关就行。

(2)①吕布(关羽)②唐僧③刘备④秦琼解析: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积累,涉及《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要求我们在阅读名著时既要把握大体情节,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具体的细节。

(3)①起初的汉字是对实物形状的描摹。

②汉字演变由繁琐到简单。

解析:此题考查汉字演变的有关常识。

从题目中“马”字字形的演变来看,最早的字外形很像马,笔画较多,后来逐渐简化,笔画逐渐减少。

6.解析:“道”意思是“正确的方法”。

7.c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其”都是代词。

A项的“其”表疑问语气,难道;B项的“其”是指示代词,那;D项的“其”表推测语气,恐怕。

8.B墼堑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不被识别。

9.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解析:“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词“或”译为“有时”。

10.示例: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信赖,暗含着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意思。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才不能被动地等待被人发现,而应该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伯乐尽快发现自己,以便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理解语句可先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

谈具体做法,只要内容积极,语
言通顺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