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13章 气动控制元件
液压与气压传动--第13章 气动控制元件
13.1
方向控制阀
一、方向控制阀的分类
按阀芯结构不同:滑柱式、截止式、平面式、旋塞式、膜片式
按控制方式不同:电磁换向阀、气动换向阀、机动换向阀、 手动换向阀 按其作用特点:单向型控制阀、换向型控制阀。
按切换的通路数目:换向阀分为二通阀、三通阀、四通阀
和五通阀; 按阀芯工作位置的数目:方向阀分为二位阀和三位阀。
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a腔,不断充气,
P达到一定值时,阀芯右移,P与A通。 气控信号消失后,经单向阀排气, 时间在0~20秒内调整。
2、脉冲阀
当P有输入时,阀芯上移,A有输 出;同时经阻尼孔向a腔充气,达到一 定值时,阀芯下移,输出消失。 P=0.15~0.8MPa,脉冲时间小于2S。
13.2 压力控制阀
(1)加压控制 加压控制是指加在阀心控制端的压力信号的压力值是 渐升的,当压力升至某一定值时使阀心迅速移动换向的控制,其有单 气控和双气控之分。动作原理见图,阀心沿着加压方向移动换向。
图 加压控制原理
(2)卸压控制 卸压控制是指加在阀心控制端的压力信号的压力值是 渐降的,当压力降至某一定值时,使阀心迅速移动换向的控制,其也有 单气控和双气控之分。动作原理见图,阀心沿着降压方向移动换向。
当1+、2-[图 (a)]时,阀芯推向右端,P与A、B与O2相通,A口 进气、B口排气。当1-时,阀芯仍处于原有状态,即具有记忆性。 当2+、1-[图 (b)]时,阀芯被推向左端,P与B、A与O1相通,B 口进气、A口排气。若电磁线圈断电,气流通路仍保持原状态。
直动式电磁阀的特点:结构简单,与先导式电磁阀相比, 控制相同通径主阀时,所需的电磁铁较大。当主阀心换向不灵 或卡住时,交流电磁铁易烧毁线圈。
流方向来实现一定逻辑功能的逻辑元件。
特点:行程小、流量大、工作压力高、对气源净化要求低,
便于实现集成安装和集中控制,拆卸方便。
1、 或门元件
原理:当a、b有一个有 气信号,s就有信号输出; 若a、b两个均有输入, 则信号强者将关闭信号 弱的阀口,s仍然有气信 号输出。 逻辑表达式 :s = a + b 逻辑符号:见图b 应用:常用于两个或多个信号相加。例如要求加入手动信号 时 也可加入自动信号。
高压元件(工作压力0.2~0.8MPa) 低压元件(工作压力0.02~0.2MPa) 微压元件(工作压力0.02MPa以下)
按逻辑功能分
或门元件 与门元件 非门元件 禁门元件 双稳元件
截止式元件 滑阀式元件 按结构形式分 膜片式元件
二、高压截止式逻辑元件 依靠控制信号或通过膜片的变形推动阀芯动作,改变气
图13-18 排气消声节流阀
二.柔性节流阀
图13-19所示为柔性节流 阀的原理图,其节流作用主要 是依靠上下阀杆夹紧柔韧的橡 胶管而产生的。当然,也可以 利用气体压力来代替阀杆压缩 橡胶管。柔性节流阀结构简单, 压力降小,动作可靠性高,对 污染不敏感,通常工作压力范 围为0.3~0.63MPa。
图13-19 柔性节流阀
应用:用作输入输出信号 波形的整形、隔容和信号 的放大。
3、非门和禁门元件
中间孔接气源为非门 原理:当a有信号输入时s 无信号输出;当a无信号输 入时s有信号输出。
逻辑表达式: s≠ a
逻辑符号:见图b 应用:作反相元件 、禁门 元件、发信元件 中间孔接
具有记忆功能。 逻辑符号:见图b
气压控制换向阀按主阀结构不同可分为截止式和滑阀式。
仅介绍截止式换向阀的工作原理。
1、单气控截止式气控阀
2、截止式换向阀的特点 (1)阀芯的行程短,适用于大流量的场合。 (2)截止式阀一般采用软质材料密封,且阀芯始终存在背 压,所以关闭时密封性好,泄漏量小但换向力较大,换 向时冲击力也较大,所以不宜用在灵敏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3)抗粉尘及污染能力强,对过滤精度要求不高。
2、气动调压阀的基本性能
(1)调压阀的调压范围 一般调压阀最大输出压力是0.6MPa,调压范围是0.1~0.6MPa。 (2)调压阀的压力特性 指流量q一定时,输入压力p1波动而引起输出压力p2波动的 特性。输出压力波动越小,减压阀的特性越好。输出压力必须 低于输入压力一定值后,才基本上不随输入压力变化而变化。 (3)调压阀的流量特性 调压阀的输入压力一定时,输出压力随输出流量而变化的特性。 当流量发生变化时,输出压力的变化越小越好。
1—上阀杆 2—橡胶管 3—下阀杆
三、单向节流阀
单向节流阀常用于气缸的调速和延时回路。
图12-29 单向节流阀的工作原理
13.4气动逻辑元件
原理:通过元件内部的可动部件的动作改变气流方向来实现一
定逻辑功能的气动控制元件。 特点:抗污染能力强,无功耗气量低,带负载能力强。
一、气动逻辑元件的分类:
按工作压力分
无论采用截止式或膜片式高压逻辑元件,都要尽量将元件集
中布置,以便于集中管理。 由于信号的传输有一定的延时,信号的发出点与接受点之间,
图13-7 快速排气阀应用回路
图13-6所示为快速 排气阀。当P腔进气后, 活塞上移,阀口2开启, 阀口1关闭,P口和A口接 通,A有输出。当P腔排 气时,活塞在两侧压差 作用下迅速向下运动, 将阀口2关闭,阀口1开 启,A口和排气口接通, 管路中的气体经A通过排 气口快速排出。
图13-6
快速排气阀
注意:在使用中不能在双稳元件的两个输入端同 时加输入信号,否则元件将处于不定工作状态。
三、高压膜片式逻辑元件
1、三门元件
2、四门元件
四、逻辑元件的选用 气动逻辑控制系统所用气源的压力变化必须保障逻辑元件正 常工作需要的气压范围和输出端切换时所需的切换压力,逻辑元 件的输出流量和响应时间等在设计系统时可根据系统要求参照有 关资料选取。
图 卸压控制原理
(3)差压控制 差压控制是利用 阀心两端受气压 作用的有效面积 不等,在气压作 用下产生的作用 力之差而使阀切 换的,其动作原 理见图 。
图 差压控制原理
(4)延时控制 延时控制是指利用气流经过小孔或缝隙后再
向气容充气,经过一定的延时,当气容内压力升至一定值后
再推动阀心切换,从而达到信号延时的目的。延时控制分为 固定式和可调式两种,可调延时又分为固定气阻可调气容式 和固定气容可调气阻式等。
图13-5 双压阀应用回路
1、2—行程阀 3—双压阀 4—换向阀 5—钻孔缸
4、快速排气阀
快速排气阀主要用于气 缸排气,以加快气缸动作速 度。通常,气缸的排气是从 气缸的腔室经管路及换向阀 而排出的,若气缸到换向阀 的距离较长,排气时间亦较 长,气缸的动作缓慢。采用 快速排气阀后,则气缸内的 气体就直接从快速排气阀排 向大气。快速排气阀的应用 回路如图13-7所示。
二、单向型控制阀
1、单向阀
2、或门型梭阀 相当于两个单向阀的组合。 在气动逻辑回 路中,起到“或”门的作用。
或门型梭阀应用:手动——自动换向回路
3、与门型梭阀(双压阀) 只有当P1和P2两口同时有输入时,A口才有输出,如图示; 当P1≠P2时,则气压低的通过A口输出。
与门型梭阀的应用很广泛,图13-5所示为该阀在互锁 回路中的应用。行程阀1为工件定位信号,行程阀2是夹紧 工件信号。只有在工件定位并被夹紧后,即只有当1、2两 个信号同时存在时,与门型梭阀(双压阀)3才有输出, 使换向阀4切换,钻孔缸5进给,钻孔开始。
c)图形符
a)关闭状态 b)排气状态 号 1、2—阀口
三. 换向型控制阀 换向型方向控制阀的功能是改变气体通道使气 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气动执行元件的运动 方向,以完成规定的操作。
(一)气压控制换向阀 利用气体压力来获得轴向力使主阀心迅速移动换向而使 气体改变流向的,按施加压力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加压控制、 卸压控制、差压控制和延时控制等。
QTY型减压阀结构 图及其职能符号 l-手柄; 2、3-调压弹簧; 4-溢流口; 5-膜片;
阀口 开启
6-阀杆; 7-阻尼孔; 8-阀芯; 9-阀座;
10-复位弹簧;
1l-排气孔
阀口 关闭
安装减压阀时,要按气流的方向和减压阀上所示的箭头方向, 依照分水滤气器→减压阀→油雾器的安装次序进行安装。调 压时应由低向高调,直至规定的调压值为止。阀不用时应把 手柄放松,以免膜片经常受压变形。
先导式双电控电磁阀具有记忆功能,即通电换向,断电保持原 状态。为保证主阀正常工作,两个电磁阀不能同时通电,电路 中要考虑互锁。 先导式电磁换向阀便于实现电、气联合控制,所以应用广泛。
(三)时间控制换向阀
使气流通过气阻(如小孔、缝隙等)节流后到气容(储气空 间)中,经过一定时间气容内建立起一定的压力后,再使阀芯动 作的换向阀。 由延时部分和换向部分组成。当 1、延时阀 K=0时,P与A断开,A排气;K≠0时,
在气压传动系统中压力控制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起降压稳压作用的减压阀、定值阀; 一类是起限压安全保护作用的安全阀、限压切断阀等; 一类是根据气路压力不同进行某种控制的顺序阀、平衡阀等。
1. 气动调压阀(减压阀)的工作原理 减压阀按压力调节方式,可分为直动式和先导式; 按有无溢流机构,可分为有溢流机构和无溢流机构两 种。 必须指出,在介质为有害气体的气路中,应选用 非溢流式减压阀。
第十三章 气动控制元件
作用:控制和调节压缩空气的压力、流量、流动 方向和发送信号; 组成气动控制回路,以实现气动执行元件的 预定动作。 控制元件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 方向控制阀( 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s ) 流量控制阀( flow control valves) 压力控制阀( pressure valves)
第
13.3 流量控制阀
流量控制阀是通过改变阀口的通流截面积来控制 压缩空气流量的元件。在气动系统中,对气缸的运动 速度的调节、控制信号延迟时间的调节、油雾器油滴 量的控制和气缸的缓冲能力的调节等,均需要通过调 节压缩空气的流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