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20-2021年度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申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20-2021年度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申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20-2021年度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申报指南为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集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推进科研创新团队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为依托,以推动学科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结合省市战略发展需求和重点领域支持方向,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建成一批结构梯队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科研群体和人才队伍,以支撑学校学科发展和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学科水平。

二、资助方式2020-2021年度科研团队培育项目按照先入库后资助的方式进行,入库后,学校将不定期组织实地考察,最后结合建设情况进行立项资助。

三、资助额度每个团队培育项目拟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其中理工科科研团队可另外申报不超过20万元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等。

四、政策扶持获得入库培育及立项资助的科研团队将按照《关于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要求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

五、经费管理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经费管理按照《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六、建设期限科研团队的建设周期为3年,实施时间以正式入库公示时间为准。

七、申报条件(1)科研团队人员要求团队负责人:要求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能力,近5年(2015年4月-2020年4月)至少主持过1项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项目;具有较高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拓展校内外资源,为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和成长机会。

团队成员:要求在建设期内至少具有5名以上稳定的核心科研骨干(不含学生),且有共同开展项目的经历;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呈现一定的梯队和层次;在专业结构、研究方向等方面聚焦某一领域,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团队资助及管理以团队负责人所在二级单位为准。

(2)科研团队应有前期研发基础,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固定的科研平台场地支撑,研发设备、研究条件较为完善。

(3)科研团队应有长期固定的校外合作单位,并能提供长期的合作资源和条件。

(4)项目负责人和成员只能参与一个团队项目的申报,已在18-19年度第一批入库团队的人员原则上不能再次申报,已入库团队成员如有调整需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八、申报时间2020年4月7日—2020年5月7日九、遴选程序(1)申报:科研团队负责人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的建设规划,认真填写《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申请书》。

(2)评审:科研团队培育项目需由团队负责人所在二级部门初审推荐,科技与研究生处组织专家评审会,通过现场答辩,科研平台场地及科研团队工作情况考察,给出评审结果。

(3)公示:通过专家评审的科研团队培育项目,经公示无异议后入库立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技与研究生处二〇二〇年四月七日附件:关于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随着我校省市共建的深入推进,学科建设面临许多挑战,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师研究和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为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加快把我校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为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学科水平,现根据“省市共建”和“冲补强”提升计划的目标、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对推进我校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理规划,重点发展,梯次推进,围绕学科建设,以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明确建设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制度,瞄准产业需求,聚焦重点项目,通过凝练方向、汇集队伍、搭建平台等举措,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高显示度的科研平台,提升承担大项目的能力,实现“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3-科研生态圈。

(三)通过3-5年的建设,重点建设3个以上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水平较高的学科,在国内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二、建设任务(一)“搭平台、建团队”,加大科研资源整合力度科研平台是聚集人才、争取项目、产出成果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提升服务能力、展现服务水平、汇聚地方各类创新资源的综合性平台。

各二级学院要围绕学科方向,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科研平台,在学校内部打破院系、专业的界限,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跨学科协作,跨学院整合,将平台做大做强,形成特色。

依托科研平台,壮大科研团队,“激活存量、引进增量”,聚集校内人才优势,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提升,发挥团队成员潜力,谋划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二)“练内功、育成果”,提升团队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培育,各二级学院和科研团队要早布局、早谋划,形成强大合力,努力实现学校优势研究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力争在高水平课题申报方面实现量的突破,产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实现高级别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4-(三)“请进来、走出去”,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各二级学院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与相关政府部门、园区、企业等合作单位共同推进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载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加强与总校、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创新资源,互补短板,协同合作等,推动学术共同体和科研团队的形成与建设。

三、建设措施(一)明确责任意识,真抓实干,落实本学科建设任务学科所在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的直接责任单位,二级学院院长是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

各学院负责人应按照学科建设目标,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骨干、重点团队、重点项目、重点成果,以及重点企业(或政府部门)开展工作。

抓好科研平台的基础建设和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关心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的培养;根据科研平台及团队资源配置情况,主导制定科研团队及平台的工作目标和建设任务;建立团队支持和服务体系,积极为团队解决现实困难问题;推进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

(二)围绕建设学科,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应以学科发展为导向,以功能整合为基础,以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使用效益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5-科研平台条件,合理布局、重点培育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国家、省级、市级平台的突破和新的增长点。

1.制定发展规划围绕学科方向,结合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每个科研平台应制定发展规划和近、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学科至少建成2个以上具有高展示度的平台。

2.提供固定场所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现有条件和资源,加强学院间的互补与合作,打破学院界限,避免资源重复投放,在现有实验场地和条件基础上,改革小平台模式,构建综合性集成平台。

二级学院应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对资源分散、使用率不高等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整合、调整和优化等方式缓解科研平台场地不足的问题。

3.建立平台运作机制科研平台由学校统一规划和调配,科技与研究生处负责制订平台建设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考核制度等;二级学院承担实验室管理的主体责任,确定平台负责人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平台的运作、管理、安全等事务。

4.严格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程序科研平台运行过程中,涉及到设备招标采购的请参照《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招标管理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仪-6-器设备管理办法》以及《省市共建期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办法》执行。

(三)以人才为根本,加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围绕学科方向,建设规模适度、人员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快速形成科研创新合力,努力取得标志性成果。

理工科团队每年应启动成果评价1项以上,每年服务规上企业3家以上,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1项以上,申请知识产权数量达到团队总人数的2/3;文科团队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每年服务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1家以上。

1.明确团队负责人的核心地位二级学院负责人应明确科研团队负责人的核心地位,充分调动团队负责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为团队谋发展,积极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使团队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负责科研团队的方向凝练、组织建设、学术交流、项目开展等。

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提升,二级学院负责人和团队负责人应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为团队成员搭建桥梁,帮助团队成员通过项目参与和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鼓励青年教师尽快在团队中确立研究方向,进入研究角色。

2.凝练研究方向-7-科研团队应围绕学科方向,根据自身实际和基础,积极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引导团队成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从实践中提炼学术问题,凝练科学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

3.规划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科研团队建设应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科方向,制定近、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培育研究成果,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成果,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

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密切合作,在校政行企平台共建、重大平台和项目联合申报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成果转化。

4.明确团队成员角色重视结构合理、联系紧密的人才梯队建设,团队内部分工明确,应包含基础研究、项目开发、业务拓展、科研助理等各个角色,且各角色均有清晰的定位和职责。

(四)积极拓展各类资源依托科研平台,各团队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业务渠道,加强校政行企间的交流沟通,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深入推进校企协同,主动争取外部各类创-8-新资源。

同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积极展示省市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和学术声誉。

(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对已开展建设的科研平台或科研团队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机制,由科技与研究生处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检查掌握各科研平台或科研团队运作情况;二是各团队带头人需在每季度提交一次团队建设进度报告,每学期组织1次现场检查,各科研平台和团队需采取专人专管制度,定期清查固定资产、梳理建设内容、总结建设成效,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资料,以备检查。

四、政策和措施二级学院应充分发挥业绩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通过业绩分配杠杆推动科研平台、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科技与研究生处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理顺管理程序,资源配置上优先支持发展成熟、潜力大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措施如下:项目申报和对接:在纵向项目申报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建设成效好的科研平台或科研团队;在校企合作对接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接给建设成效好的科研平台或科研团队承接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