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研究生教育与学科规划建设处2016年7月1日目录1.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1)1.1研究生教育历史与现状 (1)1.2学校办学定位 (1)1.2.1内蒙古财经大学办学定位 (1)1.2.2研究生办学定位 (2)1.3研究生培养目标 (2)1.4学科设置 (3)1.5研究生培养类别与数量 (3)1.6生源质量 (4)1.6.1学术型研究生生源质量 (4)1.6.2 MBA生源质量 (5)2.师资与培养条件 (6)2.1导师队伍基本情况 (6)2.2研究生奖助学金 (7)2.3导师科研成果及获奖 (7)3.研究生培养与改革 (8)3.1管理体制 (8)3.2课程体系 (9)3.3学位论文 (9)3.4社会实践活动 (9)3.5科研与学术活动 (10)3.6研究生科技文化活动 (10)3.7研究生培养获奖、科研成果 (10)3.8研究生参与导师科学研究 (11)4.质量保障体系 (12)4.1严格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遴选,开展课程督导 (12)4.2继续实行期中教学检查制度 (12)4.3完善新增专业培养方案 (12)4.4导师评选、培训与培养 (12)4.5实施每年一次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调查 (13)5.培养特色 (13)5.1集中教学管理与导师组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组织模式 (13)5.2导师双向遴选制度 (13)5.3导师论坛 (13)5.4硕士研究生预答辩 (14)6.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4)6.1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 (14)6.2缺乏国家重点学科 (14)6.3缺乏国家级领军人才 (14)6.4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 (15)7.改进措施 (15)7.1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 (15)7.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队伍素质 (15)7.3扩大招生宣传,建立完善外国留学研究生教育 (16)1.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1.1研究生教育历史与现状内蒙古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校(包括各二级学院、系)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联系培养硕士研究生,举办过多种类型的研究生班。

1993-1995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举办工业经济专业研究生班;1996-2000年,再次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举办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班;2000-2003年,与天津财经大学合作,举办统计学专业研究生班;2001-2003年,与中央民族大学举办法学硕士研究生班。

在各种联合办班中,我校一部分教师参与了研究生的教学与论文指导工作,为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奠定了基础。

2006年,我校获得企业管理学、财政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MBA教育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硕士和统计学四个一级学科点,覆盖20个二级学科授权点。

2012年自主设置的投资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民族发展经济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教育部批准,使我校硕士学位授权增加到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及1个MBA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4年获得金融、会计等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目前共有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及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实际招生专业17个二级学科和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生共636名。

1.2学校办学定位1.2.1内蒙古财经大学办学定位学校以创建高水平财经大学为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主干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先进,整体办学水平在自治区处于一流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有重要影响,有广泛国际交流,民族和地区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使学校成为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现代经济和管理科学研究基地,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咨询、决策和服务基地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再教育基地。

1.2.2研究生办学定位坚持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支撑,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3研究生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讲究社会公德和精神文明;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合作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品格;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与学术修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具有扎实、深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经济、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3.了解并能把握经济、管理理论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与本学科专业方向有关的科研、教学、业务工作能力,具有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外国语,具备应用该语种进行翻译、交流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同时初步掌握第二外语,培养具有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4学科设置目前学校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硕士和统计学四个一级学科点,二十三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实际招生的专业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发展经济学、投资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旅游经济及管理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7个学术型研究生专业,以及工商管理(MBA)、金融(MF)、会计(MPAcc)等3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表1 2015 年度重点学科统计表序号重点学科名称重点学科级别重点学科类型学科代码推准部门批准年月1 会计学自治区重点学科120201 教育厅2005年2 财政学自治区重点学科020203 教育厅2005年3 统计学自治区重点学科020208 教育厅2007年4 政治经济学自治区重点学科020101 教育厅2007年5 企业管理自治区重点学科120202 教育厅2007年6 金融学自治区培育学科020204 教育厅2007年7 旅游管理自治区培育学科120203 教育厅2007年1.5研究生培养类别与数量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两大类,学术型研究生包括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民族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投资学、区域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共17个培养专业,专业研究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金融(MF)、会计(MPAcc)。

2015年在校研究生共 636 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293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343名。

1.6生源质量1.6.1学术型研究生生源质量2015年我校招收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别为全日制在校培养,共录取学术型研究生92名,其中本科期间就读于985高校或者 211高校学生有7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有85人,高职院校学生0人。

学生来源二本以上高校共79人,占录取总数的85.8%;来源三本院校学生13人,占录取总数的14.2%;同等学力者0人,占录取总数的0%(见表2)。

表2录取学生本科来源质量表研究生培养类别本科就读院校来源层次全日制定向委培985或者211 普高高职二本以上三本同等学历92 0 0 7人85人0人92人0人0人100% 0 0 7.6% 92.3% 0% 100% 0% 0%从来源区域看,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学生有60人,占录取总数的65.2%;其中来自安徽省的学生有4人,占录取总数的4.34%;来自山东省的学生有4人,占录取总数的4.34%;来自河北省的学生有7人,占录取总数的7.6%;来自山西省的学生有12人,占录取总数的13.04%;吉林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学生各有5人,各占录取总数的5.43%(见表3)。

表3 录取学生来源地区表来源地区内蒙古河北安徽山西山东吉林、河南、湖北数量60人7人 4 12人4人5人在录取学生中,录取本校生共40人,占录取总数的43.47%。

第一志愿录取人数为56人,占录取总数的60.8%;调剂录取人数为36人,占录取总数的39.13%。

其中应届生共35人,占录取总数的38.04%;往届生共57人,占录取总数的61.95%(见表4)。

表4 录取情况表录取本校生比例第一志愿考生数与招生数之比调剂录取生数与录取总人数之比应届生占总人数之比往届生占总人数之比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40 43.47 56 60.8 36 39.13 35 38.04 57 61.951.6.2 MBA生源质量在录取学生中,第一志愿报考人数550人,第一志愿上线录取人数77人,占全部录取98人的78.57%;主要来自于全日制本科学生,占70%以上;我校MBA 生源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招生生源大幅度增长(见表5)。

表5 MBA全日制招生情况一志愿报考人数第一志愿录取人数非一志愿录取人数实际录取总数入学学历其中来自211以上重点院校全日制(含应届本科)其它非全日制教育本科同等学力(各类专科)推免生统考生550 0 77 21 98 0 80 17 1 百分比% 65.2 7.6 4.34 13.04 4.34 5.432.师资与培养条件2.1导师队伍基本情况2015年,我校共有导师103人,学历结构:其中,本科学历为15人,占导师总数的15﹪;硕士学历43人,占导师总数的41﹪;博士学历45人,占导师总数的44﹪。

职称结构:教授84人,占导师总数的82﹪;副教授为19人,占导师总数的18﹪。

年龄结构:30岁~39岁: 8人。

40岁~49岁: 67人。

50岁~60岁: 26人。

具有国家或自治区专家称谓的导师:90人,占导师总数的87﹪。

获省部及其以上级别荣誉称号的教师:18人(见表6)。

表6 导师队伍结构情况表师资力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本科硕士博士教授副教授30~39 40~49 50~59数量(人)15 43 45 84 19 8 67 26百分比% 15 41 44 82 18 8 66.3 25.7 其他具有国家或自治区专家称谓导师90人,获省部及以上级别荣誉称号教师18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