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微观部分1.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
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
2.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部性;(2)公共产品,即对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空间研究,天气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很难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3.规模报酬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率。
描述的是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2)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3)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如下的规律。
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之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4.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
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题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理论。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进行生产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在帕累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5.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力量,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的利润达到最大值。
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接受者,即厂商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顾客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1)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分为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和不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
不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
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有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
在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
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
(2)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另外一定数量的该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
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3)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的边际收益相等。
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
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
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6.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1)局部均衡是指不考虑分析的商品市场或经济体系内某一局部以外因素的影响时,这一局部所达到的均衡状态。
是经济体系中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的均衡状态。
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这个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如何达到均衡状态。
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具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很多问题研究的有效性。
在研究一些综合性问题时,局部均衡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7.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是非合作博弈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具体内容是在一个博弈过程中,在给定对方的策略时,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他能采取的最好的策略,该策略被称为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如果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局中人都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得到更大的效用。
纳什均衡的一个可行办法是所有局中人进行直率的谈判。
8.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反映在数量上是所有生产单位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总和。
从市场总体来看,生产者剩余是介于供给曲线和市场价格之间的那块面积,这是低成本生产者在市场价格下出售而得到的总利润加上要素租金。
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成本,成本较高的厂商享有的生产者剩余较少,而成本较低的厂商享有较高的生产者剩余。
在上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厂商的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S表示了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和愿意出售价格的数量组合,但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厂商的产品均按价格P来出售,因此价格P与供给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
9.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本世纪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间的制造业的历史统计资料得出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该函数的公式为:Q=f(L,K)=ALαKβ其中,Q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A是正常数,α,β是小于1的正数。
这一公式表明: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该函数被认为不仅能研究生产要素同产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考察技术进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A表示技术进步的参数)。
此外。
根据α与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α+β>1,规模报酬递增;α+β<1,规模报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不变。
10.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度量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后他的生活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程度。
产生消费者剩余的原因是: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如图所示,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一上的那部分面积为消费者剩余。
11.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
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河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
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大于社会收益。
总之,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12.替代效应由商品的名义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是当价格的变化使得消费者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到不同的边际替代率的某一点时所产生的消费变化,是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其他商品消费方面的变化,是在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都为为正,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13.需求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通常用E d表示。
它告诉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多大的百分比变化。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有两种:点弹性和弧弹性.点弹性= -(P/Q)(dQ/dP),弧弹性=-(P/Q)(ΔQ/ΔP)当E d = 0:完全无弹性;当0 < Ed< 1:缺乏弹性;当E d= 1:单位弹性、单一弹性,或恒一弹性,当E d>1:富于弹性;当E d=+∞:完全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①商品的可替代性;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③商品耐用性;④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⑤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⑥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所用的时间。
14.“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
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决策;(3)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