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内蒙古,现居台湾。
主要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诗人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那个莽莽苍苍的内蒙古大草原。
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从未到过故乡。
作为多情的诗人,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
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朗读吟诵引感知
(一)师、生朗读——交流对比引思索
根据讲义上诗歌节奏的划分,生默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
生读诗歌,检验第一次朗诵后的学习效果?
对比师生朗读差异,启发学生注意并找出诗句中的轻重音。
追问,这些词语为什么要重读或轻读?
第二课时
(二)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1、原来,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更好的彰显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感情)
2、引导领会关键词语读音的轻重及其读法。
(加下划线的句子不讲,学生体会,师提问引导).
重音重读主要方法作用
1加强音量法(表达明朗的态度)
2加长音节法(启发思考或表达真挚的感情)
3一字一顿法(控制音量的一字一顿)(显示深切、沉重的心情)
3、提问:联系刚才老师的朗诵,想想——课文中是否还有其他重音?对于这些词又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要求:根据刚才所得的体会,全班自由朗读本诗。
(师个别指导)
5、生读诗歌,检验学习效果;点评、提醒注意关键点。
6、根据反复朗诵所体会到的感情,生总结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