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中小学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三、目标体系与实施阶段…………………………………………………………7
(一)、目标体系……………………………………………………………7
(二)、实施阶段……………………………………………………………8
四、 办学意蕴与文化追求………………………………………………………8
五、 项目计划与执行方案………………………………………………………8
中小学建设与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3
二、历史基础与背景分析…………………………………………………………3
(一)、社会背景……………………………………………………………3
(二)、教育背景……………………………………………………………4
(三)、学校背景……………………………………………………………6
(六)、学校品牌宣传计划…………………………………………………12
六、各项指标预测…………………………………………………………………12
七、实施保障与发展评价…………………………………………………………14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学校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管理促发展、以质量谋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一切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农村品牌学校。
(一)、文化统整计划………………………………………9
(二)、精细管理建构计划…………………………………………………9
(三)、品牌名师培养计划…………………………………………………10
(四)、学生社团发展计划…………………………………………………11
(五)、“五化(划)三园”建设计划…………………………………11
(二)发展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以人为本原则;4、和谐协调原则;5、特色性原则;6、可持续性原则。
二、历史基础与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黔西北高原,是贵州省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1.7%;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2007年末总人口12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威宁既是贵州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威宁秦朝为汉阳县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54年11月11日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全省乃至全国成立较早的自治县。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酿就了威宁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活动。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音律,淳厚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坐落在县城西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鸟的王国",有"高原明珠"的美誉。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草海逐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成为全球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和鸟类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最新一版的全国小学德育教材中,《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一文被编入教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威宁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及百万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抢开发机遇、抓开放带动、谋经济发展、促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团结、稳定、发展"的方针,突出开发和开放两个重点,紧扣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施"三农稳县、工业富县、服务兴县、科教强县"四大战略,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威宁,全面推进威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事业。国家将从2010至2015年在威宁县开展“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毕节试验区的高度重视,是加快威宁县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动力。为威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试验区“三大主题”,切实做好扶贫开发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快威宁县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两基”攻坚是威宁教育改革的重大实施战略。1986年8月县委政府颁发《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暂行规定》。1995年12月,县委作出的《关于加快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全县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以加大教育改革为动力,增加“两资”(资金、师资),落实“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两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进一步推动威宁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11月4日,威宁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验收合格。当年即完成了全县“普九”规划工作。2002年4月提出“巩固‘普六’成果,推进‘普九’进程。8月27日开始采取全县以乡推进“普九”的方略。县委、县政府出台《中共威宁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十五”期间“两基”攻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普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2005年出台《中共威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二00五、二00六年“两基”攻坚的决定》,全县狠抓普及程度,加大软件、硬件建设力度,推进“两基”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党政和教育系统连年艰苦奋斗,得到中央、省、地的大力支持,获得港、澳、台同胞的捐助,2006年11月4日省政府对威宁县“两基”进行检查验收,认定威宁县“两基”工作已达到规定的验收标准,验收基本合格,同意上报国务院审批。2007年至2010年全县党政系统和教育系统继续奋起攻坚,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为目标,以“两基”复查整改提高为重点,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手段,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争取顺利通过“两基”复查及普及实验验收。
(二)教育背景
实行教育改革,是20年来威宁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主线和时代特色。1985年威宁教育开始进行全面改革。1993年,县委、政府出台并实施《关于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为了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九五”计划,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把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科教兴威的重要战略措施,县委1995年12月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全县从实施战略,方向理念、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