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缓解措施
玉米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遭受各种环境胁迫、病虫害、药害、肥害、缺素症等,都会导致一定的形态变化,这些形态变化症状极易混淆,所以具体诊断时,必须全面了解各种因素,详细分析其内因,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从目前我国玉米田应用农药的实际情况来看,杀虫剂和杀菌剂造成的药害并不常见,只有三唑类杀菌剂的药害时有发生。
而除草剂对玉米造成的药害却屡见不鲜,这与当前农民应用除草剂技术水平较低密切相关。
不同化学类型的农药造成药害的症状是不同的。
为了便于诊断,下面将玉米常见的几大类农药药害症状与缓解措施简介如下:
一、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症状
(一)三唑类杀菌剂
该类杀菌剂中三唑酮(商品名称有粉锈宁等)经常被用来处理玉米种子,用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当用药量超过推荐剂量时,极易导致玉米药害。
土壤低温有利于药害产生。
药害症状常表现为玉米出苗延迟,一般较正常玉米晚出苗2~3d,玉米出苗后,植株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色深绿,根短小,根毛稀少。
药害轻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药害重者不能拔节,严重减产或绝产。
(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玉米田常用的2,4-D丁酯和二甲四氯钠盐属于这一类。
它们是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
低浓度时对植物有刺激生
长作用,高剂量时将抑制植物生长。
主要用于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阔叶杂草,苗后茎叶处理适宜施药时期为玉米4~6叶期。
当施用过量或玉米6叶后施用,常会引起药害。
症状为叶片扭曲,形成葱状叶,下部茎叶丛生在一起,气生根畸形上卷不与土壤接触,雄穗很难抽出,茎脆易折,叶色浓绿,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无雌穗。
(三)苯甲酸类除草剂
该类除草剂具有生长素或干扰内源生长素的作用。
土壤处理时通常与阿特拉津或甲草胺等混用。
玉米苗前施用过量时,初生根系增多,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减弱,叶形变窄。
玉米苗期施用过量,主根扁化,叶片长成葱状叶,茎脆弱。
(四)酰胺类除草剂
甲草胺、乙草胺和异丙草胺常被用于玉米田,苗前土壤处理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如果施用过量,会使玉米植株矮化,有的不能出土,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形,心叶卷曲不能伸展。
有时呈鞭状(俗称甩大鞭),其余叶片皱缩,根茎节肿大。
土壤黏重冷湿有利于药害产生。
(五)均三氮苯类除草剂
玉米田常用的这类除草剂品种主要有阿特拉津。
阿特拉津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苗前、苗后除草剂,可有效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以根吸收为主,茎叶吸收很少,能迅速传导到植物分生组织及叶部,干扰光合作用。
如施用量太大,可使玉米叶片失绿或变黄,生长
受到抑制并逐渐枯萎。
苗后玉米5叶期使用,在低温、多雨条件下对玉米有药害。
(六)磺酰脲类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是超高效的除草剂,可被作物的根、茎、叶吸收,在植物体内向上和向下传导。
宝收(阔叶散)于玉米4叶期,可有效防治多种一年生阔叶杂草,在低温多雨的情况下可造成药害,症状为心叶变黄,叶脉呈褐色,生长受到抑制。
玉农乐在玉米3~5叶期茎叶喷雾使用,可有效防治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对绝大多数玉米安全,仅个别品种表现药害症状。
保证在玉米苗后1~4叶期施药安全,5叶期施药遇低温多雨、光照少可使玉米受害,症状为叶发黄,10~15d恢复正常生长。
施用过有机磷杀虫剂的玉米田对此类药物敏感(如辛硫磷)两种药物使用间隔期为7d以上。
二、玉米药害的缓解措施
田间施药后的7d内要加强田间检查,一旦发现药害,要立即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增温保墒,积极防除病虫害,以提高玉米抵抗药害的能力。
同时还要立即采取如下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三唑类杀菌剂产生的抑苗药害
如果药害较轻,可不用采取任何措施,一般能自行恢复;如果药害非常严重,应考虑补种或毁种,以免严重减产或绝产。
化学解药害:每667m2用金哥1~2g+五谷盈25g/桶喷雾补救,或每667m2用丙酰芸薹素内酯3000倍液+金哥1~2g喷雾补救。
(二)对激素型除草剂如2,4-D丁酯、百草敌等造成的药害
可喷洒赤霉素或撒石灰、草木灰或活性炭等,以减轻药害。
化学解药害:每667m2用金哥1~2g+五谷盈25g/桶喷雾补救,或每667m2用丙酰芸薹素内酯3000倍液+金哥1~2g喷雾补救。
(三)对于触杀型除草剂产生的药害
可使用化学肥料促使玉米迅速恢复生长,尽量减少药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化学解药害:每667m2用金哥1~2g+五谷盈25g/桶喷雾补救,或每667m2用丙酰芸薹素内酯3000倍液+金哥1~2g喷雾补救。
(四)土壤处理
除草剂产生的药害,可采取趟地、灌水泡田、反复冲洗土壤等措施,尽量把土壤中的残留药剂冲洗掉。
化学解药害:每667m2用金哥1~2g+五谷盈25g/桶喷雾补救,或每667m2用丙酰芸薹素内酯3000倍液+金哥1~2g喷雾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