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

(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

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

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

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

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

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

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

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

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

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

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

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

“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

首先看对仗。

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
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

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

“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

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

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

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

“泊”字能够说明,那些长江下游来的远航船只,不只是在这里寻常经过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门前,足见附近是个不小的水陆码头。

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东吴”,颇有离蜀去吴之意。

一个“泊”字,似乎隐伏着见鞍思马之感∶去不去东吴呢?有顺路的船只在门外停着哩。

诗人的踌躇心曲,在这里不是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