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意犯罪形态案例-推荐下载

故意犯罪形态案例-推荐下载

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李某的盗窃行为属未遂,还是即遂?来源:作者:日期:07-02-13基本案情:某系某厂的现金出纳员,监时居住在 李该厂财物室。

二00五年十二月,李某不再从事出纳工作,由王某接任该工作,但李某仍居住在财务室。

因李某对财务室的情况了解,于是产生盗窃王某保管的现金的想法,并于某日夜晚,盗窃王某保管的现金6000余元。

第二天刚上班,王某发现某保管的现金被盗,当即报案,公安侦查人员即时到达被盗现场,在李某的床下找到现金6000余元,侦查人员对李某进行讯问,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李某的行为属犯罪未遂。

原因是李某虽然实施了盗窃王某保管的财物(现金)的行为,但他没有转移所盗财物,即被抓获,所以,李某的行为属犯罪未遂。

第二种意见:李某的行为属犯罪即遂。

原因是李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且王某已失去了对被盗财物的控制,所以,李某的行为属犯罪即遂。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是: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从刑法理论上讲,窃取是将他人合法控制下的财产置于本人的非法控制之下,即在财产所有人或财产保管人的合法控制下,通过窃取行为,使财产的控制状态发生变化。

盗窃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只有实际控制了所盗财物,才能视为即遂,如果行为人没有实际控制,即使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丧失对财物的控制,也不能视为犯罪即遂。

如行为人在盗窃财物后,还没有来得急离开现场,即被抓获,仍属犯罪未遂。

本案中,李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其行为属犯罪未遂,还是即遂,关键要看李某是否实际控制了所盗财物。

笔者认为,李某所盗的6000余元现金,虽然没有转移出财务室,但李某的盗窃行为并不同于实施盗窃行为被现场抓获的情况。

第一,李某属本厂的职工,且居住在财务室,他虽有盗窃的嫌疑,但并不能直接认定李某到财物室就是实施盗窃行为。

第二,李某有出入该厂财务室的自由,李某盗窃王某保管的现金之后,是有机会将所盗现金转移出财务室的,他可以在实施盗窃行为后当即转移所盗现金,也可以在上班之前转移出去,其所以没有即时转移所盗现金,就是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别人不会马上怀疑是他实施的盗窃行为。

第三,李某居住在财务室,其个人的财物同时放置在财务室内,即是在其居住的范围内找到现金,如果李某不如实供述,也不能直接确认该现金就是被盗的现金。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认,李某所实施的盗窃行为已达到了实际控制所盗财物的状态,其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即遂,同时,李某如实供述的行为可认定为自首。

三个案例教你分清犯罪预备中止和未遂?1甲深夜潜入上夜班的张某家行窃,正要往外搬电脑,听到有开门的声音,以为主人来了,就悄悄从窗户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还是中止。

2春节快到了张三想偷点钱回老家过年,于是悄悄到一家属楼附近暗查,正好从该家属楼走出几个派出所民警,于是张三溜走了,如何评价张三行为?3 春节快到了张三想偷点钱回老家过年,他的目标是某大型商场的购物顾客,正好那天星期日,顾客爆满,走进商场,很多保安频繁走动,张三看下手很难就打消了盗窃的念头.如何评价张三行为?1、盗窃未遂。

2、犯罪准备。

3、犯罪中止。

春节快到了张三想偷点钱回老家过年,他的目标是某大型商场的购物顾客,正好那天星期日,顾客爆满,走进商场,很多保安频繁走动,张三看下手很难就打消了盗窃的念头.如何评价张三行为?这个是预备还没着手,保安频繁走动,张三看下手很难就打消了盗窃的念头,客观障碍阻止了,是意外,不是自动中止大家可以对比06年真题54题相仿的哪个就是未遂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罪盗窃罪着手:入户、入室盗窃的,开始溜门撬锁为着手;在开放性的场所,正要拿取财物时或手伸进他人衣袋、提包内侧为着手。

我原来想商店也是相对封闭的空间,所以进入商店也就开始实行了,现在想想不对,因为商店的管理人允许人们自由进出,行为人进入的时候是合法进入的,所以进入之后也是处于预备状态而非着手状态,假如是商店打烊之后进入的,才是以进入为着手;行为人人有继续实行盗窃的可能这应该没有异议了,一般人也无法在充满保安的坏境下不感到作案的艰难,所以我认为第三问是犯罪预备第二问:在着手之前可以多次准备(注意我不是用预备两字),只有当保安不断地来回巡逻使一般人无法着手/既遂的时候才能定犯罪预备,所以我认为这是犯罪中止春节快到了张三想偷点钱回老家过年,他的目标是某大型商场的购物顾客,正好那天星期日,顾客爆满,走进商场,很多保安频繁走动,张三看下手很难就打消了盗窃的念头.如何评价张三行为?我认为只是犯意,并非犯罪所以谈不上预备、未遂或是中止。

司考中关于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的几个案例1.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

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

甲、乙二人的行为如何定性?犯罪预备。

2.甲深夜潜入某银行储蓄所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以为有人来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离。

甲的行为如何定性?犯罪(盗窃)未遂。

3.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

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

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

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

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

甲的行为如何定性?犯罪预备。

4.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反贪局。

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

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

甲的行为如何定性?犯罪既遂。

5.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

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

甲的行为如何定性?犯罪(强奸)未遂。

6.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

”甲的行为如何定性?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注:诬告陷害属于行为犯,不以被害人受到刑事处分为必要,故4例中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既遂)罪。

5例中,甲的行为属于不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是指行为人由于对有关犯罪事实的认识错误,而使该犯罪行为在当时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情况,包括对象不能犯与工具不能犯。

6例中,甲已经对乙实施了暴力行为,已经着手实施抢劫犯罪。

甲之所以放弃犯罪是因为抢劫犯罪的对象是熟人乙,乙发现了甲的身份并喊出了甲的名字,但在客观上并不能阻止甲继续实施抢劫犯罪,甲仍然有能力实施完毕抢劫犯罪行为。

但甲主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并向乙赔礼道歉。

甲的行为属于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司法考试真题1、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

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2、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3、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A.犯罪的预备阶段B.犯罪的实行阶段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4、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

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

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

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

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

李某的行为属于: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5、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

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

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6、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A甲为杀人而与李某商量并委托购买毒药,李某果然为其购买了剧毒药品。

但10天后甲放弃了杀人意图,将毒药处理掉。

甲成立犯罪中止,李某不成立犯罪中止。

B 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仍鉴定为重伤。

乙不是犯罪中止。

C 丙对仇人王某猛砍20刀后离开现场。

2小时后,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

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D 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

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

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答案:1、AD;2、ABC;3、ABCD;4、B;5、A;6、BC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