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一、让·皮亚杰简介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
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
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
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某些行为模式有赖于一定结构或神经通路的最早发生的机能。
例如,视知觉的各种机体条件要达到青年期才能完全成熟。
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本身还不是一个足够的条件,而且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揭开还需给予满足的机会。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成熟无疑是一个必要因素,它在儿童发展次序不变的各个连续阶段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它不能说明全部发展过程,它只是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随着个体的成长,经验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经验“经验是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不同于社会经验)。
”皮亚杰把影响心理发展的经验因素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两种。
物理经验是“由作用于物体,并通过对物体的抽象所获得的有关物体的一些知识所组成的。
例如,要想知道这个烟斗比那块表重一些,儿童就得称称这两者的重量,找出这两件物体本身之间的差异。
”逻辑数学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旨在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例如,五、六岁儿童从经验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它们空间排列的位置无关,与它们被计数的次序也无关。
这种情况下的经验仅指日后将发展成为运算推理的实际上带有动作性质的方面,它的意义不同于由外界环境引起的动作所获得的经验。
”“在这种经验中,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作用于物体的动作。
当人们作用于物体时,这些物体的确存在那里,但也存在着一组改变物体的动作。
”“逻辑数理结构起因于主体动作的协调配合,而非由于外界物体的本身所引起。
”“物体的经验,物理实体的经验,是认知结构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但是,这个因素同样不能解释一切。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与父母、同龄人以及与特定环境中的其他人的相互作用。
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文化教育不同而不同。
皮亚杰强调教育必须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相适应。
“即使在主体似乎非常被动的社会传递中,例如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如果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仍将无效。
而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则是以适当的运算结构为前提。
”如果儿童通过成人指导的语言或教育接受有价值的信息,一定要能够理解这些信息,必须具有一个使他能同化这种信息的结构。
(四)平衡化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这个调节过程是发展的根本因素。
皮亚杰之所以提出平衡这个因素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既然有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这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协调,这种协调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第二,“在建构过程中,主体会进行大量的试误和调整,这种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恰恰就是平衡的实质”。
“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当他面临外部困扰时,他就要有所反应,以求得补偿,从而使他趋向于平衡”。
皮亚杰是按照控制论中的意义来使用“自我调节”这个词的,“这就是反馈和输送进行过程的意义,通过系统的渐进补偿来对它们自身作调节的进行过程的意义。
这个平衡过程采用着一系列的平衡水平的形式,这些平衡水平都具有某种可能性,称之为连续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是先天建立的,它有着水平间的顺序连续。
当平衡没有达到第一水平时,就不可能达到第二水平,也只有平衡达到第二水平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达到第三水平。
”四、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四个概念。
1.图式“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个体通过图式在智力层面上去适应和组织环境。
图式作为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通过图式主体才能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它是与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手段相对应的智力手段。
例如,胃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结构,动物利用它成功地适应环境。
同样,图式也是适应环境并随着智力发展而变化的结构。
在生理水平上,图式“绝大部分的程序是遗传获得的”。
在认识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他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和创造。
随着个体的成长,图式不断概括化和多样化。
皮亚杰认为,“任何图式都没有清晰的开端,它总是根据连续的分化,从较早的图式系列中产生出来,而较早的图式系列又可以在最初的反射或本能的运动中追溯它的渊源”。
个体具有的第一个图式是遗传获得的,婴儿出生时,图式是反射性的。
例如,吮吸反射就体现了一种反射图式,婴儿刚出生时,通常不加分辨地吮吸塞到他嘴里的任何东西,在出生后不久,婴儿学会了区分。
他饥饿时,只接纳有奶汁的刺激物,而不接纳无奶汁的刺激物。
这时,分化便出现了,婴儿便具有了两种吮吸图式,一种与有奶汁的刺激物相对应,另一种与无奶汁的其它刺激相对应。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
“每一图式的内容,一部分依赖环境,一部分依赖它们所依附的客体和事件。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说明它的形式和作用能够不依赖内在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传的后天图式逐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就是图式的建构过程。
通过这个建构过程,儿童的图式逐渐发展为成人的图式。
2.同化与顺应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的。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融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
“生物的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自身从来不会单独存在。
我们把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称之为顺化”。
皮亚杰把这一对概念从生物学引入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来说明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作同化”。
通过同化,人们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中,这些刺激包括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信息。
同化过程中,新的刺激适应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应”。
有些新刺激与个体已有的图式所要求的特征不相符,这时个体要么创造一个能够把刺激纳入其中的新图式,要么改变已有图式与新刺激相适应。
顺应过程中,主体“被迫”改变自己的图式适应新的刺激,个体创造新图式或者改造旧图式。
同化引起量的变化,它的结果是增长,顺应带来质的变化,它的结果是发展。
通过同化,主体改造客体,通过顺应,主体在客体的作用下得到改造,因此,同化和顺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是智力适应和智力结构发展的原因。
3.平衡化皮亚杰把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叫做平衡。
“任何一种发展,不论是个体的发展还是种系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渐进的组织,因而也就不能离开平衡”。
“发展的理论就必然要求助于平衡概念,因为一切行为都要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之间保证平衡,或者比较一般地讲,都要在同化与顺应之间达到平衡”。
“和生理的成长一样,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趋向平衡的活动。
身体的进化是趋向比较稳定的水平,其特征是完成成长的过程和各种器官的成熟。
心理的演进也可以说是向着平衡的最后形式发展,构成成人的心理。
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过程,从较低的平衡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状态。
”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不平衡状态会引发个体达到平衡的动机,并为此付出努力。
新达到的平衡形式比上一个平衡形式高级,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图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认为平衡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稳定性、补偿性和主动性。
平衡的稳定性特征与变动性并不矛盾。
“平衡既能是变动的,又能是稳定的,在智力领域内,我们需要这个变动的概念。
平衡与活动是同义语”。
“每一种结构都将被认为是平衡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被限定的范围内,它们或多或少是稳定的,而一旦达到了范围的界限,它们的稳定性便丧失了。
但是,形成不同水平的各个结构,它们又将被看成是依照某种发展规律而前后相继的;以至每一结构都会产生出一个从在先水平上出现的发展过程所趋向的范围更广和更加稳定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补偿这个概念在平衡的定义中具有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