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作业答案)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作业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4分)1. 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 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程。

A.组织 B.领导者C.群体D.并与()保持一致的过2. 领导者的素质包括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A.管理素质B.综合素质C.心理素质3. 领导的传统品质理论把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条件与人格特征定义为A.天生的B. 学习的C. 培养的4.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把领导者行为分为面向生产与 ( A.面向发展B.面向效益 C. 面向组织5. 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创建的 PM 领导行为类型中,把(效率最差的领导行为。

A.PW 型B.pm型C.P型 D.M 6.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称为A.思维B. 决策C. 环境 四个方面。

D. ( D. 两个方面。

技术素质) ° 社会的面向职工 类型的领导行为定义为判断 D. 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社会文化 D. 分析8. 冲突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在对立阶段、认知与个性化阶段、 阶段和结果阶段。

A.人际交往B.行为意向C. 行为冲突D. 行为矛盾9. 勒温的参与改变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 A.信息 B. 价值 C. 人际关系 D. 情境团队文化 () 阶段、行为宁波九三进修学校行政 08班、工商行政091、092班管理心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 目标管理: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 以预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 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第65页)2、 管理人员良好思维品质的“四个学会 ”:一是指学会广泛地进行思维(又称思维广度的 训练);二是指学会深入地进行思维(又称思维深度的训练);三是指学会快速地思维(又称思维速度的训练);四是学会有目的地进行思维(又称思维目的的训练) 。

(第71-72页) 3、 企业的三大资源:一是人力资源;二是物质资源;三是信息资源。

(第91页)4、 心理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 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第152页)5、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指的是企业跨国经营。

在这一领域中,企业经营哲 学与组织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第359页)10. 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 ) 。

A. 生理状态B. 现实状态 C. 客观状态 D. 主观状态11. 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 ) 。

A. 效价B. 动机C. 期望D. 智力12.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 ) 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

A. 本能B. 生理C. 情境D. 需要13.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 提出的。

A. 马斯洛B. 弗鲁姆C. 洛克D. 斯金纳14.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 ) 二大类。

A. 情境因素B. 激励因素C. 群体因素D. 领导因素15.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X ()。

A. 需要B. 目标C. 效价D. 能力16. 洛克在他的目标理论中,用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 ) 作为评价目标的合适程度的三大指标。

A. 现实性B. 客观性C. 超前性D. 可接受性17. 按强化程序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率强化和( ) 强化两大类。

A. 可变比率B. 固定比例C. 固定时间D. 可变时间18. 挫折行为的表现特征主要有攻击、( ) 和妥协三大类。

A. 气愤B. 发怒C. 退化D. 激动19. 以群体是否客观存在为依据,可以把群体分为实际群体与( ) 两大类。

A. 假设群体B. 结构群体C. 协作群体D. 活动群体20. 凡不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因感情、交往等多种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称为( ) 。

A. 参照群体B. 正式群体C. 非正式群体D. 小型群体21.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成俗的( ) 称为群体规范。

A. 群体纪律B. 心理倾向C. 行为准则D. 群体情感22.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且在( ) 也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

A. 信仰上B. 心理上C. 态度上D. 认知上23. 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 ) 。

A. 向心力B.协作力C.合作力D.内聚力24. 冲突是指由于两种()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而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

A. 组织B.群体C.利益D.目标答案:1.D2.C3.A4.D5.B6.B7.A8.B9.B10.D11.B12.D13.A14.B15.C16.D17.A18.C19.A20.C21.C22.A23.D24.D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注意:本大题各小题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1 分,本大题共20 分)1、管理心理学的个案研究法应注意( )。

A 案例选择的准确、有代表性B 实事求是、具体分析C 还应采用多种方法配合进行D 合法、合理、合乎习惯2、马克思主义关于( )的论述,对我们研究管理心理学与正确评价国外管理心理学 中的人性理论有重要指导意义。

A 人的善恶B 人的本质C 人的价值D 人的需要 3、影响人的知觉的主观因素有( )。

A 兴趣 B 态度 C 需要和动机 D 知觉情境 4、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 )。

A 态度倾向性B 社会制约性C 稳定性D 可塑性5、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金通过知觉来研究人的性格,把性格分为( A 优越型 B 独立型 C 宗教型 D 依存型 9、现代组织强调( ),与传统组织强调封闭性、稳定性、机械性相比较有六大方面 的不同。

A 开放性 B 适应性 C 有机性 D 灵活性 10、组织文化分为( )等到几个层次。

A 宗教文化B 实体文化C 制度文化D 精神文化 11、人的心理活动具有( )特点。

A 主观性和能动性B 变化发展和社会制约性C 客观性和主观性D 自主性和社会性 1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充分调动人的( ),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科学。

A 灵活性B 积极性C 主动性D 创造性 1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 )。

A 客观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4、影响人的知觉的客观因素有( )。

A 兴趣B 刺激物的强度C 对象的组合D 知觉情境 15、社会知觉的种类包括()A 对他人的知觉B 自我知觉C 角色知觉D 人际知觉16、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

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包括( )。

A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B 对辞职率的影响C 缺勤率的影响D 对社会效率的影响 17、动机具有()的特点。

A 原发性B 内隐性C 突然性D 实践活动性)。

6、态度的心理结构包括( A 意志 B 认知 C 情感 D7、人际关系包含的成分有( A 意志成分 B 认知成分 C8、解决团体冲突的具体方法有( A 协商谈判法 B 仲裁调解法)等几种成分。

意向)。

情感成分 D 行为成分 )。

C 暴力运动法 D 权威解决法18、动机与目标的关系是( A 活动动机与目的的一致性 C 替代目标与中间目标等同 19、人类需要的特点是( A 需要内容与对象的复杂性 C 人类需要的共性与个别差异性20、任何一个企业组织至少由( )。

B 活动动机与目的有区别C )。

B 需要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相关性 D 人类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等几个系统组成。

A 技术或工作系统B 人文系统C 组织系统D 管理与行政系统四、判断题(请在各题中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若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上,若 错误则打上“ x” 。

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1、(x ) 2、( V )3、( V ) 4、( x ) 5、( x ) 6、( V ) 7、( V )8、( V )9、(V )10、( x )11 、( V )12、( V )13、( x )14、( x ) 15、(V )1、 管理心理学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以自然性为主的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

( )2、 知觉的恒常性消失,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失去确定性。

()3、 对角色行为标准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采取不同的角色行为。

() 4、 能力和知识技能只有区别而不会有联系。

( )5、 气质是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7、 需要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一种个性倾向性。

()8、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至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确切的所谓健 康标准。

( )9、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和不同团体的成员,心理卫生的特点是不同的。

()10、 团体至少由三个人以上构成。

()11、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最主要形式,人醒着时大约有 70%的时间是在进行沟通。

( )1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13、 现代企业组织的改革不能以动态发展与动态平衡的观念为指导。

( )14、 从狭义来看,领导人与管理者是两个相同的要概念。

()15、低关心组织、 低关心人的领导行为, 会引起上级与员工的不满, 五、简答题(每小题 8 分,本大题共 16分)1、人受到挫折以后的反应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一是攻击反应,攻击行为又分为直接和转向两类。

二是退化反应,有两种表现:一种表 现是用童年时期的一些习惯与行为方式来应付挫折情绪; 另一种表现是依赖性, 把别人的帮 助视作接触挫折的唯一途径,缺乏自信,盲目追随他人。

三是冷漠反应,受挫折后,将愤怒 的情绪压抑下去,表现为沉默与冷漠。

四是妥协反应,有四种表现:一种表现原谅自己,为 自己的失败辩护; 一种表现是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在别人身上; 一种表现当认识 到所确定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矛盾或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时,设置另一个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一种表现用意志的力量压抑住愤怒、焦虑的情绪反应,表现谈笑自若。

五是 固执反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肯变通,而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作出反应。

(第153-154 页)。

2、新生儿对昆虫不存在“喜欢”或“厌恶”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却出现了 “喜欢”或“厌恶”的问题。

请你分析上述现象。

答:态度的形成是指某种态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