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计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按照调查研究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运用资料等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2、统计资料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料,包括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后的图标和文字资料等系统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怎样进行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方法论科学,它阐述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和采用的方法等,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统计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统计工作要以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
二、统计总体和统计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1、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3、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4、例:要研究某一乡镇企业的职工素质情况,则该乡镇企业的全体人员构成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5、关系:a.总体由总体单位组成;
b.组成总体的个体是有差别的;
C.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主要区别在于:
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特征;
2、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统计标志未必都是可量的;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而统计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在于:
1、许多统计指标的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2、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例如:要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则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指标,而某省的粮食总产量是标志。
四、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5、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总体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统计调查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分为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社会调查;
5、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问卷法
六、统计分组及其作用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个或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部分,把属于同一性质的单位集中在一起,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区分开来,形成各种不同类型吉诃德一种统计方法。
作用:1、区分社会经济现象之间质的差别;
2、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七、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
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最重要、最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具体时间、地点选择分组标志;
(二)、划分各组界限(互斥性、周延性)
1、按品质标志分组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三)、统计分组体系
1、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体系
八、统计标的构成
1、结构:从形式上看,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
2、内容:主词和宾词。
主词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它可以是各个总体单位的名称、总体的各个组或者是总体单位的全部。
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九、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和特点
1、数值是否连续登记;
2、数值是否具有可加性;
3、数值的大小是否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是”属于时期指标,“否”属于时点指标)
十、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1、各自说明的意义不同;
2、各自计算分子、分母所属关系不同;
3、对比的分子、分母两个数值是否存在着依据汇总关系
十一、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把现象的数量差异抽象化,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不同点:1、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同一时间);而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不同时间);
2、一般平均数从静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序时平均数从动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
3、一般平均数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动态数列计算的;
十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按指数包括的范围不同分类
个体指数、总指数
(二)、按资料的来源和编制方法不同分类
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
(三)、按指数所反映的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分类
1、数量指标指数: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反映经济工作质量变动程度的指数;
(四)、按指数所采用基期不同分类
定基指数、环比指数
(五)、按指数说明的因素多少不同分类
两因素指数、多因素指数
十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1、可以综合反映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3、可以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十四、编制综合指数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确定同度量因素)
1、正确选择同度量因素,通过同度量因素的媒介作用,把不能直接相加现象的数量表现过渡到能够相加;
2、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并把分子、分母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同一时期,使计算结果不受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十五、编制综合指数的原则
编制综合指数必须确定同度量因素,一般地说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报告期的数量指标,而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基期的质量指标。
十六、抽样推断的特点
1、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推断总体;
2、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
3、以概率估计的方法,利用样本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
十七、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1、样本单位数的多少;
2、总体标志变异程度的大小;
3、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
4、抽样方法;
4、一般来说,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的误差要大些。
十八、相关关系
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中,各种现象变量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变量关系:确定性关系和非确定性关系(统计相关关系和模糊相关关系)
十九、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相关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2、按相关的程度划分,可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
3、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划分,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4、按相关关系表现的形态划分,可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二十、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相关分析侧重于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方向和密切程度,回归分析则是通过一定数学方程来反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并根据已知的量来推测另一个未知量;
1、相关分析中的两个变量不必区分自变量、因变量,而回归分析必须区分自变量、因变量;
2、相关分析中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不是随机变量;
联系:相关分析需要回归分析来表明数量关系的具体形式,回归分析则应建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以上资料由统计学论坛(/tongjixue/)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