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

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

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

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

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咏物词的特点咏物词是宋词中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的精华。

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艺术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

与宋代咏物词的高度成就相比,学术界对于咏物词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理论建树和宏观的史的建构,缺少深入系统的文化分析与阐释。

李清照写愁一李清照是写愁高手,是愁的化身。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昨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首咏愁的绝唱以浅俗之语而发清新之思,化愁为美,深切哀婉,成为压倒须眉、彪炳史册的经典之作。

人生之不如意事常八九,忧愁悲苦之情人人皆有。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词中的满怀愁绪自然也是她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她内心苦闷、挣扎与追求的反映。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时代。

大宋王朝经过168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富丽堂皇的迷梦被金兵呼啸而来的马蹄踏得粉碎。

徽、钦二帝被掠,皇亲贵族仓皇南逃,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

李清照辗转于三千里流亡的道路,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饱受国破家亡之苦。

然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苟延偷安,“直把杭州当汴州”。

她徒叹世无英雄,只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流浪苦、伶仃泪和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化作诗词,创造了让后人低回不尽的悲剧之美。

纵观数千年文学史,能够留下传世之作的女子廖若晨星。

李清照被誉为“词坛宗主”,艺术成就首屈一指,无人比肩。

她眉头一蹙,就是一个辉煌大宋的愁绪;轻轻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怨。

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以纤纤素手举重若轻地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就象冷艳,孤高的一轮皓月,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她写愁的词句太多了,太美了,以至于一提起她的名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凄冷、高绝的美,是一个独立于秋风黄花之中寻寻觅觅的寂寞形象。

其实,李清照有过足以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幸福生活。

如果把她比作一枝菊花的话,凄风苦雨、凄惨凋零只是在她深秋寒冬般的晚年。

当秋阳如春、黄花初绽之际,那美也是别样温馨的。

二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

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

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归故里”。

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来到京城,李清照拥有了文风腾蔚的成长环境。

当时北宋正处于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普天下的精英荟萃京城。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长期在太学和馆阁任职,官至礼部员外郎。

他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与文坛名家交往甚密。

李清照的母亲为名门闺秀,温文贤慧,工词翰、善文章。

官宦门第及社会交往的耳濡目染,使李清照视野开阔,见识过人。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

她天资聪慧,才力华瞻,文化的汁液不仅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而且将她浇灌得内秀如竹。

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诗词书画无所不能。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她还有着相当宽松的生活空间。

京城的富丽繁华自不必说,京城四周百里之内也到处都是绿池荷塘、园林美景。

她可以在花园里荡秋千、做游戏,可以到街头赏花灯、观街景,还可以出城郊游,尽兴泛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怨王孙》写的是她到湖上游玩时的情景,热情洋溢,朝气蓬勃,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写的是她日暮归舟时的情景,生气盎然,妙趣横生,快乐弥漫于字里行间。

三我们已无从知道李清照的容貌,但从她诗词中所流露的风采神韵来看,少女时代的她应是貌美如花、活泼可爱的俏佳人。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你看,她梳着漂亮时髦的“宝鸭”发型,在朗月高照的夜晚,正痴痴地写着情书,秀发香腮,面如花玉,眼波流转,无限娇媚。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你看,她幽闺独处,眼望沉香袅袅。

窗外小伙伴们在玩“斗草”游戏,秋千在疏疏细雨中空挂着,她春心萌动,正呆呆地出神。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你看,荡过秋千,她香汗津津,怜惜地搓弄着纤纤玉手。

见有人走过来,她顿时羞红了粉面,连鞋子都没顾上穿,慌忙溜走。

可是走到门口却又好奇地回过头来,假装闻了闻青梅……这几首词,就象从不同角度拍下的一组写真照片,把一个情窦初开、天真无邪的纯情少女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拥有美貌和才气双重光环,在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京城,即使不想引人注目都是很难的。

况且,她不仅写幽闺怨情之类婉约之作如玩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且品评史实胸有块垒,慨叹世事慷慨激越,抒情言志浪漫豪放,处处表现出大家风范。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此大气磅礴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之手,不能不让京城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们为之感叹、为之汗颜。

“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李清照的才名不胫而走,她成了不少青年才俊仰慕和追求的目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诗一样美好的爱情正向她走来。

四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

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

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

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

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

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