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贸理论与政策(经典的总结和分析)

国贸理论与政策(经典的总结和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导论第一节人类产生初期:无剩余物资(→无贸易)→有剩余物资需交换(→贸易产生)国际贸易的发展→(引发)生产国际化发展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往往牵涉或反映一个国(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中国目前有四个关境:内地、港、澳、台中国内地与港澳台的贸易越过关境,故也称为对外贸易第三节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国家的形成(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国际贸易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农业、商人分离)→对外贸易开始萌芽主要形式:物物交换,以食物等生活资料为主2)奴隶社会(水上交通便利)商品结构: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生产目的:为奴隶主阶级直接消费和官府采办、朝贡为主3)封建社会(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了固定交易场所和有组织的贸易行为贸易方式:现场看货商品结构以奢侈品为主,目的主要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多用于消费4)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一二次世界大战)对外贸易目的:生产和消费商品结构复杂化,贸易方式多样化WTO的建立第四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1)封建社会:帝王旨意在对外贸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规模小2)三次辉煌汉朝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安息→大秦:罗马)海上丝绸之路:广东→马来半岛→马六甲→孟加拉湾出口:丝织品、治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进口:中亚、西亚的毛皮、马匹、珍奇异物——主要供统治阶层奢侈享受唐宋唐太宗实行自由开放贸易政策(以“丝绸之路”(陆)为主)宋太宗“招诱奖进”政策(以海路为主)元:重商二.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明清:禁闭大门——闭关自守政策→1840:鸦片战争(英国)中国:独立自主→半殖半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结构:出口以农、副、工矿产品为主服务对象: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贸易对象: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等价交换三.新中国的对外贸易1949年新中国成立→掌握对外贸易独立主权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为主第五节国贸理论概览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H-O理论…保护贸易理论(托马斯·孟):重商主义,强调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当代国贸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新要素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需求偏好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案例】:郑和下西洋V S 哥伦布远航中:封建专制主义目的不同郑和:①宣威异域②朝贡贸易——扩大政治影响,巩固封建统治西:资本原始积累哥伦布:①寻金②探索新航线——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第一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主要观点:①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劳动者生产技能提高避免不同工作进行转移造成的时间损失导致简化劳动的机械出现②分工原则:绝对优势——如果一国购买某种商品所花费的成本比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的耗费低,那么本国就不应该生产这种商品,而应当大量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商品以换取货币,然后再购买这种商品,这样就比自己生产要便宜得多。

③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地域分工理论)评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开展弊: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利的情况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主要内容:该理论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与另一国进行贸易,而且使贸易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

评价:利:证明国际贸易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产生的弊:无法解释一些实际情况(eg.放弃某些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失业,及工人的政治压力)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实际上是比较优势论的补充,核心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补充内容:②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两国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第四节要素禀赋论[H-Ol理论](赫克歇尔)——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概念: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管理& 租金、工资、利息、利润)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型产品(eg. 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 要素丰裕(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主要内容: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贸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类型。

即一国应该出口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理论分析:国贸的直接基础: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贵,出口就不利。

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ps.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上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逐步缩小。

即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

评价:利: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寻求解释了国贸产生的原因弊: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eg.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论的反论现象:按要素禀赋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所以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事实研究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换言之,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解释:①劳动效率的差异(eg.美国工人生产率是他国3倍,所以工人数*3变劳动力丰富的国家)②人力资本差异(美国劳动包含更多人力资本,即教育投资、工作培训等)③贸易壁垒的存在(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④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进口的自然资源密集度高的初级产品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⑤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发生【案例】警惕中国的比较优势陷阱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能获些许利益,但长期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及“比较优势陷阱”:(方式)①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利润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质基础,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②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缺乏创新能力,被迫受制于人中国优势陷阱:①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说明我国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②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走加工、组装老路;在技术变革上依赖进口→“产品顺差,技术逆差”改善: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品牌意识:需要在长期内自主性投入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忍受贸易表现的短期“阵痛”,用长期努力换的比较优势转型)第二章保护贸易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代)历史背景:物质基础:商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地理大发现)政治基础:政府干预(鼓励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发展对外贸易)文化基础:文艺复兴(正视与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基本思想内容: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获得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本国商品输出,限制外国商品输入,“多卖少买”,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强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

两个阶段:重金主义(早期):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防止货币外流金银货币上:允许输出,但要从事海外贸易贸易差额论(晚期):保证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特点) 对外贸易上: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评价:利:①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欧洲工业的生产和发展②具有现实意义(追求贸易顺差、鼓励出口、强调国家对外贸的干预等)③为国贸一般理论奠定基础弊:把经济活动局限于流通领域、用静止观点看待世界资源第二节保护关税论(汉密尔顿)历史背景:美国独立以前一直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剥削,实际上是英国政治上的附庸和经济上的原材料供应市场以及工业品销售市场,经济水平十分落后。

关税政策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而是保护本国的工业,因为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企业和产业难以与其他国家成熟的企业或产业竞争。

主要内容:不是对全部产业的保护,而是对本国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予以保护,并且这个保护还有时间限制。

主要表现:实现较高的关税水平、鼓励原材料的进口、限制原材料的出口、为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比较廉价的原材料、鼓励工业技术的发展等。

评价:①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标志着从重商主义中分离的两大西方国际理论的形成(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第三节幼稚产业保护论(李斯特)主要内容:一、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①(比较优势理论)只看重财富本身的增长而忽视了一国生产财富能力的增长,生产力水平无法提高②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目的应发展生产力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条件:②有保护一定的条件和时间递增关税:逐步提高三、保护手段的运用:关税制度为主差别税率:不同性质产业不同程度征收评价:利: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只是过渡手段,自由贸易是最终目的弊:保护对象不清晰、违背了特效法则(最佳策略是鼓励国内生产)第四节超保护贸易论(凯恩斯)特点:(与贸易保护主义相比)保护对象扩大:幼稚、高速发展、衰落保护目的变了:巩固、加强垄断保护转入进攻性:对国内市场扩张保护的阶级利益: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大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保护措施:多样性组成货币集团第五节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主要内容:中心:发达工业国主导地位;享有利益一、国际经济体系分为外围:发展中国家经济上不平等受控制和剥削;享受不到利益(造成中心国和外围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①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原因)②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③中心和外围工会作用不同三、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评价: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第六节战略性贸易论主要内容: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两个国家该行业各有一个工厂(寡头),他们均向外界出口某产品,但他们并不消费该产品,由于垄断和控制该产业,因此获得的利润远高于存在充分竞争情况下的利润(即存在垄断租金)。

这时,一国政府采取征收关税或对本国厂商进行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就可以把垄断租金从国外厂商转移至国内厂商,从而使本国总福利水平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