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艺术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采取自命题形式,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5 课的内容,考试时间90 分钟,试题满分100 分,25 道单项选择题和4 道材料分析题,以基础考查为主。
全年级两个班共参加考试81 人,平均分为57.3%,优秀率1.23%,及格率44.44%。
最高分95 分,最低分 6 分。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
单项选择题50 分,25 道题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 4 道材料分析题共50 分,主要查考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四个知识点分别是影响价格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
生产力,企业经营的成功因素。
题目很基础,符合艺术生基础薄弱的学情。
试
题这样安排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教材,注重基础,平时多看课本。
2、关注热点,贴近生活。
试题素材背景新颖,既反映了国家的重大问题,也突出了时政热点,既有
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也能使考试充满时代特点。
利于
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爱国精神,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1-25 小题
5、6 题:不能根据所给图中的正比例关系,判断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正比反
比关系。
7、21、23 题:基础知识不扎实,混淆或者没记住。
13、15、25 题:不能准确理解题意,不能通过阅读材料找到考查的知识
点。
第二大题:26-29 小题
26 题:运用“笔记本电脑价格下降的原因”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
这
个是我多次强调材料题最爱考的知识点,月考也考了。
两句话的教材观点,学
生就是记不住,答案中出现就材料论材料现象普遍,很少有学生答出“价直决
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这样的经济学原理。
27 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很多学生把知识点混淆了,将“生
产决定消费”写上去了,分不清这两个知识。
28、29 题:这两道题直接考查教材观点,几乎是送分题,只要记住了就能
写出来,没什么难度。
考查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成功经营的三个主要因
素。
以此可以反映出,学生课后根本不看书不去记,考试前还专门给学生整理
了主观题知识汇总,几乎就是答案模板,只有个别学生用心记忆背诵了,在试
卷中明显的反应出来。
2、失分原因总结
这次考试,由于吸取第一次月考的经验,学生把重心放在了材料分析题
上,使‖卷成绩明显进步,但却忽视了单项选择题,使︱卷得分普遍较低,50 分的满分,34-36 分较多。
综合答题情况,分析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知识结构的欠缺。
本次考试的四道材料分
析题设问很直接,知识范围很明显。
如果对教材熟悉,能把教材观点写出来就
可以拿到分数。
(2)对教材观点有印象,但是记忆不准确,把知识点混淆了。
比如第26 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有的学生提到“互补品、替代品”等价格变动的
影响,第17 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很多学生回答的是“生产决定消费”。
(3)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不足。
第27 第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学生能写出四个表现的教材观点,但在联系材
料时,不能将材料中有关句子和四点表现准确对接。
三、改进措施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来自于对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要继
续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在灵活运用上下功夫。
1、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老师讲过,而应落实到学生的理解和领悟
上。
后期要充分利用好周每一次的早读和课前三分钟,抽查学生的已学知识,
持续做这件事,给学生造成一种背诵记忆巩固的气氛。
2、知识要落实到运用上,让学生在新情境中去掌握。
课堂除了梳理基础问题,理清教材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设置情景探究,让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和分
析问题,在课堂中灌输解题技巧。
3、强化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特别是易错、易混知识的复习和检
测。
在熟练和准确性上下功夫。
在动手上下功夫,特别是主观性试题。
要克服
懒惰和怕错心理。
回答主观题首先要做到敢想敢写,从数量上先把试卷写满。
在反复练习和坚持中找到答题的感觉。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学生相比月考来说进步很大,从答题格式和考试态度
上都有明显改观,学生还是比较用心和努力的。
但两个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差距有些大,后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单独辅导,逐个解决存在的问题,争
取提高整体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