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2019年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2019年黑龙江省省本级及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经济实力: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国产业经济布局,黑龙江省形成了以能源、装备、石化和食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长期以来第二产业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经济重心南移、资源日趋枯竭等因素影响,传统支柱产业日渐式微,地区经济增长趋缓;现阶段,黑龙江省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期,加之省内人口流失、新旧动能转化滞后以及投资拉动作用减弱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8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经济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

当年,黑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19万元,同比增长5.0%,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6万元)。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61.0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

从政策环境看,长期以来受益于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黑龙江省持续获得中央各项政策扶持,且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黑龙江省有望更为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将自身打造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中心枢纽,地区发展面临较好的政策机遇。

从下辖地级市(地区)(简称“地市”)情况看,黑龙江省各地市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相对较高,二产发展受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以及环保政策加码等因素影响,占各地市经济比重持续下滑。

2018年基建投资增长乏力、固投拉动能力减弱,全省各地市经济增速普遍出现下行;且由于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居民消费缺乏财富基础支撑,省内各地市消费市场增长压力较大。

从规模看,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首位度显著,2018年GDP 占全省比重达38.5%;大庆系省内第二大城市,2018年大庆工业增长低迷,服务业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3.5%)。

牡绥齐3市经济规模接近,但2018年牡丹江市受结构转型滞后和环保问题整改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增速和增速降幅均位居全省最末;当年佳木斯市经济总量超过千亿,但仍于前述地市存在差距。

其余地市经济体量较小,得益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黑河是经济增速持续位居首位,但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资源型地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加之资源枯竭、环保等因素影响,经济实力薄弱。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各地市经济保持增长,当期黑河增速仍居于各地市之首,为7.0%,哈尔滨同比增长5.0%;大兴安岭与全省平均水平(4.3%)持平;大庆和七台河市分别为4.0%和2.2%,处于全省尾部。

财政实力:黑龙江省财政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相对偏弱,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2.60亿元,同比增长3.2%,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同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76.8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4.1亿元,同比增长10.3%,单项支出占比达21.9%,较上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持续增长的消费性支出压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投资能力,当年全省城乡社区、交通和环保等领域财政支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缩减。

同年,全省一般公共自给率仅为27.42%,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矛盾,公共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依赖程度高。

但同年,全省获得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性支付规模合计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第8位,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较大。

政府性基金收入对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较小,2018年全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7.1亿元,同比下降4.2%。

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4.5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税收收入完成505.5亿元,同比下降3.0%;同期,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3.3亿元,同比增长9.8%。

总体看,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以及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支出的扩张,黑龙江省财政收支矛盾短期内难以缓和,但是受益于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推进全国均衡性发展下,黑龙江省可持续获得较大规模的中央转移支付,能够对地方财力形成稳定支撑。

从下辖地市情况看,2018年,大庆、牡丹江和鸡西3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余各地市收入均呈增长态势,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序次大致相同。

同年,哈尔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市,达384.4亿元,除此之外仅有大庆收入过百亿、牡绥齐3市超过50亿,其余各市收入规模偏小,大兴安岭以9.1亿元居于全省末位。

从收入质量上看,2018年哈尔滨和大庆以84.4%和79.9%的税收比率位居前列,此外除黑河市税收比率低于50%外,其余地市均处于60%~75%的区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尚可;但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普遍较弱,除大庆达50.2%外,其余均在40%以下,对上级补助的依赖程度高。

哈尔滨占黑龙江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过半,其余各地市对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的贡献较小,且2018年除大庆、绥化、黑河和七台河等地市外,黑龙江省内主要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总体看,受制于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低迷,除哈尔滨市以外,黑龙江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小,但相对应各地市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偏低。

债务状况:黑龙江省政府债务规模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中下游,截至2018年末,黑龙江省政府债务余额为4116.5亿元,位于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22位,但由于自身财力偏弱,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重,2018年末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21倍,位列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7位,且排位较上年上升2位,区域债务压力加大。

从下辖地市情况看,哈尔滨政府债务余额在黑龙江省内各地市中规模最大,达1938.0亿元,大兴安岭债务规模最小;从偿债资金来源及预算管理看,省内各地市债务以一般债务为主,且2018年均出现较快增长,其中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双鸭山和伊春5市2018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倍以上,其中伊春高达7.0倍;大庆偿债压力相对较轻,比值仅为1.4倍。

专项债务方面,除哈尔滨(680.2亿元)和大庆(53.5亿元)外,其余地市专项债务规模均在50亿元以下,但由于当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相对薄弱,部分地市偿债压力仍较重。

黑龙江省城投平台债券余额在全国各省中相对较小,截至2019年9月末,伊春、佳木斯、大兴安岭、黑河4市无存续城投债。

从偿债压力看,截至2019年9月末,牡丹江、大庆和双鸭山3市存续期内城投债余额与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26倍、1.03倍和1.00倍,其余各地市城投债余额均未超过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且该比率普遍在0.5倍以下。

由于财力普遍偏弱,除鹤岗、绥化外,省内其余各地市城投企业有息债务负担相对较重,特别是双鸭山、鸡西、齐齐哈尔、七台河4市城投企业有息债务与2018年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均在3.0倍以上。

一、黑龙江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一)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分析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度,黑龙江省经济总量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且受制于原油减产和环保政策压力等因素,工业经济式微、服务业增长放缓,地区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现阶段,黑龙江仍处于去产能、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期,加之省内人才流失、新旧动能转化滞后以及投资带动作用减弱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摆脱路径依赖仍需时间。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向北开发的重要沿边窗口、我国最北端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持续实施助力下,黑龙江有望打造成为对俄罗斯和东北亚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地区发展面临较好的政策机遇。

建国初期,国家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地区建设了以原材料、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以及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近年来,因资源衰竭、产业结构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才流失等原因,东北经济呈现衰退态势,其经济发展与东中部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

作为东三省的一个缩影,黑龙江省经济变迁中折射出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历史性发展困局。

黑龙江省与日朝俄蒙毗邻,是东北亚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同时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单省粮食产量常年占全国的10%以上,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点。

由于传统产业持续衰退、新兴替代产发展滞后以及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2018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经济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2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

当年,黑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19万元,同比增长5.0%,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6万元)。

黑龙江省已呈现收缩型社会的特征,2015年以来自然人口增长率以及常住人口增长率处于负增长状态,老年人口占比自2011年起持续较快提高。

人口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已对黑龙江省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释放形成不利影响,且加重了地方政府在养老、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支出的财政负担。

2018年末,黑龙江省常住人口3773.1万人,较2017年末减少15.6万人。

当年,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9‰。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至76.5%,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2.9%,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投资等地缘政治历史原因,黑龙江省形成了以能源、装备、石化、食品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长期以来,第二产业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同时得益于地区独特的土地、林场和牧产等资源,农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资源日渐枯竭[1]、石油减产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往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等原因,目前黑龙江省经济面临发展困局,油煤等传统产业持续给经济带来负向拉动。

近年来第一、第三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工业增速显著低于GDP增速且对经济的贡献度亦持续下降。

2018年,第一、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3%和57.1%,较2000年分别增加6.1个和2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00年的54.9%下降至2018年的24.6%,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增速持续低位运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下降2.4个百分点。

同年,重点工业产品中,原油和原煤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7%和3.0%,其中原油已连续5年减产,当年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7.1%。

黑龙江省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在沿边对外开发和对俄经贸合作方面具备独特的区位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