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管理4日谈》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各种知识体系,管理学派在脑中一一呈现,并激荡着——质量管理中的PDCA方法论;物流管理中“最优库存”计算;由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发展到极致的六西格玛管理法;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市场营销学中的消费者研究……无一不体现了戴明博士渊博的知识体系。
通观全书,本书作者以戴明博士“四日研讨会”授课安排为主线,将戴明博的管理哲学向我们娓娓道来。
只知道勤奋工作和全力以赴,而没有渊博知识指导,只会跌入失败的深渊。
知识无可替代,渊博知识又是什么呢?戴明博士解释道:它包括整体系统观、变异理论、知识理论的升华、认知心理学。
何为系统?系统就是组织内一系列必须通过合作来达成组织目的的功能或活动(次流程,步骤阶段等以下合称为组成分子)。
组成分子是达成系统目的的必须条件。
每种系统的组成分子之间,几乎都要互相依赖。
依赖性越强,则表明组成分子之间越需要交流和合作。
公司管理层确认的组织目的、价值观和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的目的,一定要让系统中的每个人都非常清楚。
如咱们恒润每年的年会,老吉都会就公司上一财年工作进行总结,并阐述下一财年的战略目标。
这意味着管理者的工作,就是把整个系统最佳化,局部最佳化常常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只关心销售或生产,而忽视了产品设计。
如何理解变异?对各个次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渊博知识,使人想到它们的性能(绩效)问题。
管理者试图改进系统时,有可能会犯两种错误,一是把共同原因当作特殊原因处理;二是把特殊原因当作共同原因处理。
针对于上述两种错误,戴明博士发明了管制图——运用实际品质特性与根据过去经验的管制界限来作比较,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判别产品品质是否安定的一种图形,并研究其变异来源以监视、控制和改善流程。
工作中,小组成员尽心尽力将工作做到极致,但事务性,尤其数据性的工作,偶然出错确实是在所难免,以往对于完美的追求,对自己亦或是别人的犯错总会有所微词,但一味苛求结果,不如从源头上改善流程,注重过程。
知识理论。
在管理过程中避免仅凭本能与直觉反应办事。
缺乏了渊博知识,所谓积累了N年的经验,很可能只是将一年的经验重复了N次而已。
团队里每个人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经常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有助于完善及发掘新的管理知识理论或技能。
认知心理学。
运用激励理论等心理学知识,有效地激励员工。
我们在管理中常运用到外在激励,常用的奖励办法为晋升、调薪等,但过度地强调外在激励,可能会扼杀人们潜在的
内在激励。
围绕着渊博知识体系,作者在阐述戴明博士的14个准则与7大绝症,并描述“红珠子实验”与“漏斗实验”中加深强化戴明博士的管理哲学。
在阅读此书,意识到涉足管理时日尚浅,暂无法形成对此书一个非常系统非常深入的感悟,但数次与某段文字、某句话,甚至某个词、字产生共鸣,也是阅读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