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历史脉络】
一、先秦散文:夏(前21'前16世纪)一商(前16~前11世纪)一周[西周:前
10 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476年(春秋)'前475"前221年(战国)]-
秦(前 22广前202年~前206年)。

先秦散文分为两类:
A、历史散文:
1《尚书》:最早,商周记言史料汇编记
2《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大事记言
3《左传》:叙事散文成熟标志,“叙事之最”。

左丘明
4《国语》:最早国别史。

左丘明记
5《战国策》:录士策谋,记言。

西汉刘向编事
6“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B、诸子散文:
1《老子》:春秋老子著
2《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体。


3《孟子》:对话辩论式,战国孟子和弟子编理
4《庄子》:又称《南华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
挥洒自如,寓言故事连缀战国庄周
5《墨子》:逻辑性论理。

战国墨翟著于
6《荀子》:朴实深厚,说理精辟战国荀况著形
7《韩非子》:严峻峭刻
二、两汉散文:(前206、公元23年~25箜20年)汉代散文可分三类:
A、史传文1《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2《汉书》:断代史,东汉班固
B、政论文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充《论衡》(东汉)
C、赋1枚乘《七发》(开汉赋先声)
2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3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4班固《两都赋》东
5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汉
最早写赋是战国荀子(咏“礼、智、云、蚕、箴”)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这时期散文分三大类:
A、散文
魏(220~265) 1曹丕《与吴质书》
2曹植《与杨德祖书》
3稚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4阮籍《大人先生传》
蜀(22广263):诸葛亮《出师表》
西晋(265~316):李密《陈情表》
东晋(317~420年)
1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王羲之《兰亭集序》
南朝(420~589):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
北朝(386飞81):郦道元《水经注》
B、骈文1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2孔稚圭《北山移文》
3吴均《与朱元思书》南朝(420^589)
4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5丘迟《与陈伯之书》
C、辞赋1王粲《登楼赋》
2曹植《洛神赋》魏晋
3向秀《思旧赋》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东晋)
5江淹《别赋》《恨赋》(南朝梁)
6庾信《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南北朝)
四、唐宋散文:唐(618^907)―五代(907的60)—十国(902~979)-北宋(960
”127)-南宋(1127^1279年)。

这一时期主要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
A、唐代散文
1.骈文1王勃《滕王阁序》
2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3李商隐《阿房宫赋》
2.古文1韩愈《师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
2柳宗元《封建论》《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
B、宋代散文
1欧阳修《朋党论》《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与高司谏书》《秋声赋》《丰乐亭记》
2苏轼《文与可画簧笃谷偃竹记》《石钟山记》《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
3苏洵《六国伦》
4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曾巩《墨池记》
五、明代散文:(1368'1644年)。

主要分三个阶段:
A、明初1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
B、明中1前七子: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复古:
《禹庙碑》、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文必
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秦汉
2后七子:李攀龙《太华记》、宗臣诗必
《报刘一丈书》、王世贞、谢榛、盛唐
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3唐宋派:归有光《项脊轩志》介于前
《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后七子
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等之间
C、晚明
1.公安派:1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性灵说”
2袁宗道《白苏斋集》(老大)
3袁中道《珂雪斋文集》(小)先意后法
2.徐渭:《徐文长全集》,才子犹擅杂剧。

3.竟陵派:小品文,代表钟惺、谭元春。

4.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六、清代散文:(1644^911年)这一时期分四个阶段:
A、清初1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
2侯方域《李姬传》
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B、前清1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2姚鼐《登泰山记》
3刘大概《论文偶记》等
C、清中1袁枚《祭妹文》
2郑燮《家书》《道情》
D、晚清1龚自珍《病梅馆记》
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发展特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特点一一
1.散文实用性强。

文学性和实用性结合,扩大了实用性,也妨碍了审美发展。

2.内容包罗万象。

天文、地理、军事、哲学、政治、经济、婚姻爱情、自然景观、家庭琐事、市井风情等
3.形式多种多样。

骈、散、赋、论、序、说、铭、奏、赞、祭文、杂记等。

4.伴随历史演进。

散一朋一小品,大赋一小赋一骈赋一律赋一文赋等。

5.重视语言修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