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们、老师们提起教育来往往与孩子的分数挂钩,与孩子的智商挂钩,“德、智、体、美、劳”中只剩下了一个“智”字,于是高分你能者出现了,有地无德者出现了,于是我国留学于国外地人高才生会因为嫉妒去开枪行凶。
我们国内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身体不合格竟会持刀伤人……是心理素质问题么?是性格问题吗?我认为答案很简单,他们的老师和家长忽略了道德习惯的培养。
而道德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
我从书上看到有些人嘲笑英国人吝啬,事例是有个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吃苹果,连苹果核都吃掉了,事后一问那个英国人才知道原来公共汽车上没有果皮箱,人家吃完苹果没处丢核,只好吃下去,我很敬佩这个人,因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教养;不能随地乱丢东西,他就一直那样做,即使条件不充足他也不会改变习惯。
还有些书刊上介绍美国的学生经常带着糖果,下课后会说笑间吃几块糖,但都很自然地把糖纸放到口袋中或书包里,从没有人扔到地上。
而我们这些号称“文明三古国”里的中国人呢?我亲眼见过许多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站在车站等车时吃些糖果,随手将纸扔到地上,她们身边就有垃圾筒;也曾亲眼见过一些孩子打骂长辈,他的父母就站在一边无动于衷。
这样的人即使他上最好的学校得最高的分数他也不会成功,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习惯。
基本的道德习惯包括什么呢?它
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言行一致、关心同情他人、热爱劳动、有责任心、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不浪费、文明礼貌等等。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而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做事不会礼仪,那不管他是什么性格,做出事情来都会很不合适。
中国自古以来是以讲道德著称的,经历了“五四”新旧文化交替,经历了1949年不同社会体制的变换,经历了“大年浩劫”对一切古旧文化的否定,使得很多人茫然,失去了方向,而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又太注重物质文明,使得精神文明被忽略了,道德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如今,看到关鸿羽所著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把德育放到了首位,而且用了极大的篇幅来描述道德习惯的培养,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道德习惯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重视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
认认真真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著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完后不由得感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非这本书有多重,而是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让我深深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
—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育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来。
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人们有很多真知灼见: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些都很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正如书的封面上的一行小字——“首先我们养成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
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小事决定成功,如若家长和老师还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视孩子智育的发展,想必要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也是难事!因为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人、成功的基础。
面对孩子,我们应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影响力。
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
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无小节。
在学生活动的世界里,教师应约束自己,不要以为是细枝末节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要知道细枝末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更具吸引力的。
每个教师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有一位诺贝尔获奖者被人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
可见幼儿园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幼儿教师是一个人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教育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本书我们知道了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自然的。
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
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因为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锐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师性”,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
书中也提到了教师须达到的几点要求,在此写下以提醒自己:1、以德育德2、以才培才(以学促学)3、以趣激趣4、以情动情5、以意炼意6、以性养性7、以行导行读过此书,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每个孩子来到幼儿园时都是一张白纸,教师在纸上落下的每一笔都很重要,它关系到纸上将来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抑或是胡乱涂鸦的废纸,为了使
幼儿离开幼儿园时都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教师就应慎重地落下每一笔,所以在平时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良好的修养,给孩子起到一个好的模范作用,使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是我读过此书的一些个人感受。
学习陶行知先生一心为农民群众,一心振兴农村教育的思想,这与当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它要求我们在履行一个人民教师职责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严谨治学,认真教书育人,为农村、为农民实现小康作出不懈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师德修养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已的师德修养。
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几年来的教书生涯中,在师德修养方面,我一直认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农村教师必须树立的师德观。
我觉得,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体现在教师的育人方而。
也就是说,教师要围绕“教学生如何做人”为中心,注重为人师表,重视言传身教。
在教育学生时,注重教会农村孩子如何做人,学会关心人,学会生活,促进他们的德行现代化,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艰苦创业与自尊自强精神。
二、坚持做到“人师”与“经师”合一人民教育
家徐特立将教师概括为“人师与经师的合一”。
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
而只有真才实学之师才能成为授人之道的“经师”。
现在的乡村学校中,有极少数老师存在治学不严的问题。
倡导严谨的学风,是教师应有的一种治学态度。
真正的学者应是用心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学生努力做一个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
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中,我感到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很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观层次要比较高,特别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之才,教师的职任更重,压力更大。
三、严谨治学不断强化自身师德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
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作论文,搞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
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
我觉得,一个优秀乡村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提高师德修养,强化自身师德素质,有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的过程。
我觉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这是师德建设最基本的层次,是师德修养的低层次,也是每一位称职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
而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合作创新是师德建设的高层次。
在目前,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营造好学上进、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风气和氛围,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我深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倘使个个乡村教师的心都经过了农民甘苦化,我深信他们必定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为天堂,变做乐园。
”在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