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贸形势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

外贸形势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

2005年外贸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内容提要:今年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经常项目顺差创历史纪录,人民币在小幅升值后基本稳定,进口增速明显加快。

需要注意的问题,外贸出口顺差带来压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建议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继续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限制;建立战略性资源进口机制。

一、今年前10个月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今年1—10月,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口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外贸顺差创历史最高记录。

据海关初步统计,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 1486.1亿美元,已逼近2004年全年1 1547.9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4%;进出口顺差803.7亿美元。

其中出口6144.9亿美元,增长31.1%;进口5341.2亿美元,增长16.7%。

预计全年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1.4万亿美元左右,增长20%以上,进出口顺差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今年外贸进出口的特点是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速明显放慢。

1—10月,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3.4个百分点,进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20.5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大幅下滑情况为近几年来所少见,其原因在于,一是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地区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转为“小进大出”。

二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机器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增速开始减缓。

1一lO月进口金属加工机床9.6万台,同比下降8.4%;进口铁矿砂2.2亿吨,增长32.2%,考虑到2004年同期100%以上的增长率,铁矿砂的进口增速降幅非常明显。

三是汽车、钢材等部分产品国内产量增加,市场需求回落。

尽管存在配额取消和关税进一步降低等有利于进口的因素,汽车和钢材进口同比仍然大幅下降。

四是今年上半年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大。

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的方式而内流。

正是这个客观存在的升值预期,使得前7个月进口增幅减少而出口增加。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措施的出台,人民币在小幅升值后保持基本稳定,8、9、10三个月进口增速明显加快,当月增速均为23.4%。

二、当前外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贸易大国,一些优势产品的贸易规模很大,但获得的相对利益还不多,对外贸易增长仍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粗放式投入,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低。

根据商务部的调查,目前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尚不到10%。

由于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既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福利的贡献有限,又因大量廉价输出国内亟需的能源资源,降低了我国的经济安全系数,增加了对外政经依存度,并将大量社会问题留在国内。

(二)外贸顺差大幅增长带来压力今年我国贸易顺差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的435亿美元高出两倍以上。

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加剧。

同时,由于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迅速攀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过高。

我方统计,1—9月对美顺差812亿美元,对欧盟顺差490亿美元。

按照美方的统计,中美贸易顺差继2003年1240亿美元、2004年1620亿美元之后,今年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

巨额贸易顺差日益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中美贸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这是个老问题。

随着金额的扩大,逆差问题日益被美方政治化。

压人民币升值、部分议员提议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附加税、指责中国产品加剧美国工人失业,以及对华纺织品设限、彩电反倾销等问题,主要诱因是中美贸易顺差问题。

(三)贸易摩擦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原产于我国的出口产品一直是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者。

去年我国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多样化,劳工标准问题也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8月,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

其中,反倾销调查35起,一般保障措施调查4起,特保调查5起。

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额增长22.5%。

其特点有五个方面。

首先,欧盟今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势头较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

其次,尽管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案件却日益增多,而且还通过修改反倾销规则等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

再次,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

今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9起,占案件总数的66%。

其四,7、8两个月,我国接连遭受5起特保调查,其示范效应及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不能轻估。

最后,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经济层面向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不断延伸。

从数量和金额来看,遭受贸易摩擦的出口产品占我国总出口品的很小部分,但是必须看到,受到摩擦的产品主要是充分市场竞争下的强势产品,都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优势的产品,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遭受贸易摩擦导致的产品出口受阻往往会使过剩的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必然使国内市场价格受到冲击,进一步缩小原本已经比较微薄的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这些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对就业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例如欧盟对我国化纤布的反倾销直接影响了浙江绍兴、江苏吴江地区相关企业的生存。

而遭遇纺织品服装特保又有可能使相关纺织品、服装企业重新洗牌。

(四)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国家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先后下调甚至取消电解铝、铁合金、钢材、煤炭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提高黄磷、硅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

但是,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

以钢铁原料出口为例,今年上半年,我国铁合金出口量达到96.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

其中锰铁出口量同比增长60.42%,硅铁增长28.03%,钨铁增长8.95%,硅钨铁增长4995.69%,钛铁及硅钛铁增长92.38%o生铁出口量达168.7万吨,同比增长845.25%o此外,锰矿、铬矿、焦炭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19.12%、11.88%、16.24%。

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我国出口的铁合金、生铁、钢坯等资源性初级产品在产品结构、技术含量、产品价格上存在较大差距。

如今年上半年,钢材进口与出口的平均价差达到346.95美元/吨。

我国出口产品效益低下,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出口产品成本存在低估现象。

以钢坯、铁合金为例,目前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而没有全面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社会成本。

此类产品出口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损失,甚至比出口获得的效益要大得多。

(五)石油等原料价格持续走高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于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重要产油国局势不稳、石油期货投机者的恶意炒作等因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

原油价格走高对我国外贸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除原油外,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居高不下。

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

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

如原油价格上涨已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也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汇率机制改革对外贸的影响从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

人民币汇率调整总的来说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看,首先,人民币汇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内需。

其次,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次汇率机制改革,会减少企业的一些收益,出口收汇一美元要影响O.16元人民币。

但这种小幅调整,通过提高卖价、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等努力是可以弥补的。

按照现在这种汇率小幅度变化的趋势,中国今年后期的出口形势不会出现恶化的情况。

第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对原料、能源产品的进口。

分行业来看,橡胶、原木、纸浆、毛料、铜矿石、塑料、原油和有色金属等产品进口对汇率比较敏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降低人民币进口价格从而带来进口量的增长。

但汇率的升值不会带来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显著增加,其原因在于进口替代效应在这些产品上表现突出。

从负面影响来看,对纺织、家电等传统出口行业会有一定冲击,但影响较为有限。

人民币升值时,出口导向型行业将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

就行业情况来看,纺织、家电等出口企业经过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长期依赖出口,且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利润一般都比较低,将面临收入下降的冲击。

其中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纺织行业,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

这些行业有的企业利润率只有2%至3%,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这些企业的消化能力有限。

对于纺织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无疑将对纺织企业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依靠低附加值产品、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厄运。

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外贸的影响从2004年初开始,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落实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税的分担机制不尽合理。

2004年之前,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改革之后对超基数的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

虽然新机制是按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负担出口退税的,但这种做法对出口产品的跨地区采购和流动是非常不利的,人为强化了行政区划对商品自由跨境流动的限制。

今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坚持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前提下完善现有机制,并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

把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的比例从目前的7 5:2 5调整为92.5:7.5。

这一改革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化解中央与地方在出口退税问题上的矛盾,将使“出口退税越大、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越大"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从这一点看,广东、江苏以及其他几个出口退税大省,将从此次新政策调整中受益最为明显。

五、对策建议(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