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关于加强地质科研工作、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的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为适应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研与科技创新工作在地质找矿中的重大作用,按照局《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局实际情况,就“加强地质科研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突出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研究,加强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科技攻关,提高对地质科学规律的认识,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引进、吸收和推广,产学研相结合,推进地质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科研人才,造就一批能攻坚克难的优秀科研团队。
(二)树立科技兴局的理念。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运用成矿新理论、找矿新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勘查开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5年内取得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成果。
(三)围绕地质找矿、重点攻关。
对我省的南岭东段、北武夷、长江中下游、九岭及萍乐坳陷带等重要成矿区带,以及省内重大地质问题区,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的要求,统筹布置、重点攻关,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二、重点方向
(四)基础性地质研究。
研究重点:全省区域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带时空结构及演化特征,地质填图理
论、方法、技术,地质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等。
1、钦-杭结合带(江西段)大地构造属性研究;重点解决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构造演化特征。
2、赣中南地区古洋壳研究:重点研究华夏基底存在与否及其地质特征。
3、江西重要城市立体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重点建立城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开放、动态、综合的地学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的管理服务系统。
4、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应用研究:重点研究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在环鄱阳湖区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及无公害农业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五)成矿地质作用及地质找矿研究。
研究重点:成矿理论与成矿规律,深部找矿及成矿预测,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专属性等。
1、南岭东段钨、锡、钼、稀有、稀土金属成矿规律研究和南武夷西坡锡金钼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重点研究钨、钼、锡等多金属成矿“第二空间”及稀有稀土元素成矿理论与成矿规律,开展成矿理论研究及深部找矿勘查及评价。
2、南岭东段及武夷山南段西坡(赣南)地区燕山期控岩控矿构造体系研究和赣南地区燕山期岩浆岩演化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
3、赣中前寒武纪变质铁矿中深部资源远景预测研究;重点研究新余铁矿田已有的勘查、区调、航地磁测量、科研资料,借鉴国内外变质岩与变质铁矿构造的研究成果,开展矿山调研、构造测量、编图,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和新的思路,实施新一轮大比例尺成矿远景区划预测研究。
4、江西萍乐坳陷带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研究:重点研究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控矿特征、成矿物化条件,矿化蚀变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对比研究,指导我省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
5、江西省萍乐坳陷带中深部煤炭资源远景预测研究:重点研究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后期构造破坏及其保存条件等,指导中深部煤炭资源的勘查及评价。
6、北武夷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研究;重点研究其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分析该区中生代火山岩盆地的中深部是否具有形成冷水坑式超大型银多金属矿的潜力。
7、赣北铜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重点研究赣北地区铜矿综合找矿模式及成矿系列,确定铜矿成矿岩体、成矿带及成矿远景区,建立成大矿的“最优特征”判别标志和准则,为深部铜矿找矿勘查方法与技术组合提供技术方案。
(六)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研究重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勘查方法及技术,加强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
1、研究用重磁技术寻找金属矿或隐伏矿和用电法在南方地下水丰富地区找地热资源的有效方法和技术。
2、研究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提高地质找矿中的找矿效果。
3、研究用遥感技术建立综合地理信息应用与服务系统,对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分析,提交地理信息系统程序系统模块,为发展地矿经济的延伸产业提供有效服务。
(七)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
研究重点:研究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调查评价中的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用X荧光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钨钼锡含量的分析测试方法;研究新增仪器设备应用领域,提高实验测试精度。
(八)地热水资源远景调查及开发研究。
研究重点:江西省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南昌地区地热水资源
远景调查及开发研究。
(九)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研究重点:物化探资料的解释与地质找矿信息的综合研究,地质资料多元地学信息GIS集成与融合分析,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地质资料,为地质找矿选区选点提供依据,推进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为地质找矿提供服务。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
(1)统一思想,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的地质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科研工作在地质找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求各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抓落实。
(2)科学编制地质科研工作的中长期规划,确定中长期科研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科研工作。
(3)根据需要建立地质科研机构或组织,积极主动争取地质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精干科研力量开展重点攻关。
(4)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促进地质科研工作的机制,完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与报酬,不断改善科研工作的环境与条件。
(十一)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理论水平与找矿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年富力强的优秀科研人才,造就一批能攻坚克难的优秀科研团队,使之成为我局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
局科技工作部门要与人事、组织部门联合研究,探索出一套激励科技创新、培养科研人才的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体系,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十二)科研经费保障。
局每年的科研经费应以不低于局地质勘查项目经费的5%为基数列入经常性支出,同时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和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使地质科技工作的经费得到有力保障。
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地质科研工作,不得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更不可收取管理费,有条件的单位要配套相应资金
支持科研工作。
(十三)加强对科技工作的激励。
局每年开展科技成果评奖,并推荐优秀项目成果参加国土资源部、江西省的科技成果评奖。
对获得局、省、部成果奖的项目,局属各单位应配套相应资金给予奖励,调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的自主性。
(十四)加强交流与合作。
与国内外、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地质领域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
重点与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地科所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取得更多实质性的合作;充分利用地调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个平台,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达到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预期效果,实现成果和人才的双丰收。
(十五)加强地质科研信息化工作。
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国内外地质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不断学习先进的地质找矿理论与方法技术,提高地质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2009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