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象征世界[摘要]《白鹿原》是从正面描写儒家文化的力作,小说通过各方面展现儒家文化。
朱先生、白嘉轩、黑娃这三个典型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三个层面在20世纪的命运,本文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方位季节模式;儒家文化;命运朱先生、白嘉轩、黑娃分别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三个层面,他们名字里的颜色对应于原生态的方位季节颜色模式,暗含了儒家文化在20世纪的命运轨迹:朱先生代表了道德文化层、白嘉轩代表了伦理实践层、黑娃代表了民间大众层。
朱先生远离人间生活,在必要的时候“治国平天下”;白嘉轩是一个不俗的农人,他最大的追求是“修身齐家”;黑娃则是由本能的反叛到皈依,他纯粹是为了修身养性。
就像他的姓氏“朱”代表了生命昌盛一样,朱先生经历过儒家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
他的死也就表明了儒家文化道德文化层面的命运。
白嘉轩的“白”在中国传统方位季节颜色模式中,代表的是秋季和西方,有一种生命凋零的悲哀。
白嘉轩的出场和最终落幕都是悲凉的,暗示了儒家文化的伦理实践层在20世纪的命运。
黑娃的“黑”在方位季节模式中是北方和冬季的颜色,它与死亡紧密联系,同时又象征了死后化生[1]。
黑娃被陷害而死,但还有儿子和兆鹏作为他洗冤雪耻的期待。
思想、文化和艺术在民间最有生命力。
儒家文化的民间大众层面能否获得新生?这是作者和读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未来的历史会回答的。
一、朱先生——红色——南方与夏天——生命昌盛朱先生活出了不汲汲于名利的儒家文化信仰者风光的极致。
他不是任何政权的要员,然而任何政权都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他可以轻易在原上禁烟并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去做,他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只身劝退清廷巡抚方升30万大军,他能预知刘军长的失败,也能判定天下是朱毛的。
乡民求失物卜栽种都找他,他修订的《乡约》成为人们为人行事的圭臬。
作为中国传统的“士”,朱先生不属于某个阶级,处于独立地位。
“士”的“公天下”精神使朱先生永远不属于“政统”而居于“道统”。
他站在儒家角度,理性地看待清廷。
年轻时中举而不官,就是认为清廷已“浑身麻痹”。
辛亥年间,他断言“清廷犹如朽木难得生发,又如同井绳难以扶立”。
他的忧患意识不在于维持一个政权而在于对社会给予终极关怀。
他以“顺时利世”精神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他的确站得很高,可以说,他是白嘉轩的精神之父,是白鹿原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他们生活中的“神”。
白嘉轩不知道没有了皇帝之后的日子怎么过,请教的是朱先生,他给了白嘉轩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在内的《乡约》。
大至战事胜败,小至失物栽种,他都能准确地预知结果。
当然,他不是神,也没有特异功能,然而他能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综观全局,得出结论。
朱先生状类“半人半仙”,他是儒家精英文化的代表。
然而,朱先生难免一死。
朱先生死于自己对死亡的预感,而他对死亡的预感,显然来自于现实的荒谬和对社会的失望,社会的动荡无论怎样,对文化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之不行则以身殉道”,是知识分子以道自任的极致表现。
《论语•泰伯》言“笃信善学,死善道”,又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众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先生之死正是一种殉道的“无道则隐”。
朱先生信奉正己才能正人正事的信条,但正人正己却非常有限,孝文的堕落变节,不但使他感到“既济”、“未济”之艰难,也认识到正人正世前途的迷茫,当孝文厚颜索要“剿共宣言”之际,他断然拒绝,但在他的心底却藏着无限的悲凉,知识分子其实什么也不是,当权者重视你时不过是利用你而已。
所以朱先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朱先生临死的时候把妻子叫作“妈”。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人穷则返本。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饥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朱先生之“返本”,还不是因为他走投无路,而是一种精神眷恋,是他感到了人生之虚无,他平生所忠的文化传统之没落。
朱先生对死亡的预感是把自己的命运关联于文化母体的必然,是痛不欲生之结果,对他来讲,预感死亡则是文化的万劫不复。
二、白嘉轩——白色——西方与秋天——生命凋零开篇白嘉轩一出场就给人一种苍凉之感:“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这里尽管出现了豪壮这样的形容词,但以“后设叙述”道出,这“豪壮”却增添了一种男性的悲哀。
像白嘉轩这样一位如此身体力行于建立一种“白鹿精神”的男人,当他过了人生奋斗的年龄最终回忆一生仅仅留下“娶过七房女人”的“豪壮”时,那是一种多么可悲的命运。
这样的开篇把读者带入生命,带入家族生活,带到一种让人思索的文化环境。
小说结尾呼应了开篇的苍凉感,挺直着腰杆生活的白嘉轩终于老了,他双手拄着拐杖,向与他争斗了一辈子的老对手鹿子霖表示忏悔,但鹿子霖已经疯了,“白嘉轩轻轻摇摇头,转过身时忍不住流下泪来。
”鹿子霖最终死了,没有了对手,白嘉轩的胜也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
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
他是白鹿村白姓一家的家长,又是白鹿两姓组成的白鹿家族的一族之长。
作为白鹿原上的宗教领袖,白嘉轩始终与政权、政治集团、政治斗争保持距离。
与出任乡约,热衷于仕途的鹿子霖不同,白嘉轩在政治角逐中从不谋求任何地位。
但白嘉轩在拒绝错误政治的同时,对正确的、进步的政治斗争和政治秩序作壁上观;也使得他先后为救鹿兆鹏、黑娃的生命而奔走的举动消解了本难避免的政治色彩,却获得了一种人性的、道德的光辉。
虽然不计个人恩怨的长辈的仁爱与宽容里,同时也隐伏了他道德教化的明确动机。
注释:①从陈剑、刘乐贤、颜世铉诸先生读,畚为盛土器。
参看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9日;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3日;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散论(四)》,简帛研究网2003年2月3日。
②此字原从氵从乍从木,李零先生读为“阻”。
许全胜先生以为“渫”之误,读为泄(《〈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4日)。
但简文“决九河之泄”似不可通。
按“柞”可读为“迮”,俗字作“窄”,意为狭窄,迫蹙。
九河故道狭窄,水流急迫,禹疏而通之。
疑莫能定,姑从原释。
③此字亦见包山二号墓255、258号简及包签,原释文作“蓏”,承陈伟先生告知,此字当释为“藕”。
今从其说,并致谢忱。
陈说见《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稿本。
④由于这一地区古今水道变化极大,二水流经已难确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北燕”图幅于此地区只画一条濡水,余水均缺不画。
战国“燕”图幅以前350年为标志,虽画出呼沱水和易水,但它们都流入《山经》河,不入海。
这也反映出简文九州背景是在战国以前。
秦汉图幅所画虖池水、易水二水,各自单独入海,并不相合,较之先秦已有变化,待考。
参考文献: [1]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刘起釪:古史续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J].历史地理(一),1981,(11). [5] 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1). [6]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Z].济南,齐鲁书社,1989. [8] 刘起釪:〈禹贡〉冀州地理丛考[J].文史(二十五),1985,(10). [9]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0] 刘起釪:〈禹贡〉徐州地理丛考(上)[J].文史(四十四),1985,(10). [11] 何浩:楚灭国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12] 袁珂:山海经校注[Z].成都,巴蜀书社,1993. [13] 骧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4)[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4] 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J].历史地理(四),1986,(2). [15] 何宁:淮南子集释[Z].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 王煦华:顾颉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7]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Some Simple Notes on the Jiuzhou(nine states) in the Rongchengshi Bamboo Text Biography:YAN Chang-gui(1965-), male, Docter,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sity, majoring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Abstract: The Jiuzhou(nine states) in the Rongchengshi容成氏bamboo text are differ from the literature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but similar to that inZhouli Zhifangshi周礼·职方氏 and unattached. The range of margin in bamboo are similar to that in literatures and the center disputed. Rongchengshi’ Jiuzhou had been formed in Spring and Autum n times.Key words: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Rongchengshi; Jiuzhou(nine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