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陈友冰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
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
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
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
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
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
“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
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
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
二曰疏对。
三曰意对。
四曰句对。
五曰偏对”。
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中国古典诗歌以格律来区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每首没有一定的句数,不讲对仗,也不拘平仄。
虽要求押韵,但并不严格。
近体诗又称律诗,是初唐以后才定型的新诗体,它对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皆有严格的要求。
律诗根据句数和字数的不同,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八句,如每句五字称五言律诗,每句七字称七言律诗。
排律又叫长律,至少十句以上,有时达一、二百句。
排律一般是五言,很少有七言。
绝句又称截句,即截取律诗的一半,为四句。
每句五字称五绝,每句七字称七绝。
无论是律诗、排律或绝句,都必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其中平仄最为重要。
1、平仄这在律诗作法中最为重要。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中平声属于“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皆属于“仄”。
平声平坦,仄声短促,有高低变化。
所谓“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
去声低回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样,平仄交错,就可以使声音发生多样变化,听起来波澜起伏,铿锵悦耳。
汉字一字一音,有几个字就有几个音节。
但在律诗中一般都是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或音组,所以又称之为双音节。
由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每句的字数都是奇数,所以又总有一个单音节。
这样:五言诗每句就有三个节奏,两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七言诗就有四个节奏,三个双音节,一个单音节。
是“平”是“仄”即按音节的划分在一句中交错使用。
另外律诗在结构上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律诗的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出句的最后一字则可平可仄。
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的叫“对”,平仄相同的叫“粘”律诗对“粘”和“对”要求很严,该“对”不“对”,该“粘”不“粘”,就叫“失对”、“失粘”,是作律诗的大忌(如故意“失对”、“失粘”,叫“拗体”,是律诗另一种作法,在下面的“拗救之美”中专论)。
平仄在律诗中使用的规律是:在一句之中交错使用,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在上下联之间则相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中上句“好雨知时节”与下句“当春乃发生”;上句“随风潜入夜”与下句“润物细无声”;上句“野径云俱黑”与下句“江船火独明”;上句“晓看红湿处”与下句“花重锦官城”之间为“对”。
“当春乃发生”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晓看红湿处”之间为“粘”。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以第一句句末两字的平仄来划分,基本上有四种格式:平平脚、仄平脚、平仄脚、仄仄脚。
七绝的四种格式如下:(下面诗句中的黑体字为可平也可仄)第一种:平平脚,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平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平仄脚,如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仄仄脚,如杜牧《念昔游》: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山春雨闲吟处,遍倚江南寺寺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种格式中,第二种仄平脚最为常见,第三种平仄脚则少见。
七绝的这四种格式是律诗中最基本格式,七律、五律、五绝的四种格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其中七律的第一种格式就是七绝的第一种加第三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二种格式即是七绝的第二种加第四种,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旧居》:水玉簪头白角巾,瑶草寂历拂轻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佳称郑子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等于七绝的第三种格式两首相加,七律的第四种格式等于七绝第四种格式两首相加。
这里不再例举。
五律也有四种格式,和七律的四种格式完全相同,只要把七律的每句开头两个字去掉即可。
如七律第一种格式平平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就变成五律的第一种类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第二、三、四种格式也分别是七律的二、三、四种格式去掉每句前两个字,不再例举。
五绝也有四种格式,也是将七绝的四种格式每句前面两个字去掉即是,如七绝第一种平平脚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去掉每句前面两个字,就变成五绝的第一种类型,如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的二、三、四种亦是如此,不再例举。
2、押韵古典诗词的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而声律又包括平仄和押韵。
汉字一般来说都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韵母相同的字就叫同韵字,如陈、晨、臣、尘的韵母都是en。
律诗的对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的必须是同韵字,这就叫押韵。
另外,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允许换韵。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的“低”,第四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泥”,第六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蹄”,第八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堤”的韵母皆是i。
中国由于幅员辽阔,特别是南北字的读音差别很大,所谓南腔北调。
既然要押韵,字的读音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产生了制定标准的“韵书”。
中国最早的韵书叫《切韵》,是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经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在陆法言家讨论商定,并由陆法言执笔成书。
《切韵》共5卷,收1.15万字。
分193韵。
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因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所以《切韵》的声韵系统为北方音系,有人具体考订为洛阳音系。
《切韵》在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所以又称《唐韵》。
《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
《切韵》之后,有人又总结唐代诗人的用韵规则,编了本新的诗韵,这就是明清以后普遍使用的《平水韵》。
《平水韵》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类别,共106个韵部,每个韵部用一个字作代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古代诗人作诗或今人作古代律诗,就必须熟读乃至背诵《平水韵》,这样才能押韵而不至于乖违。
对于写旧体诗的今人来说,押韵似乎不必如此严格,鲁迅说:“(写旧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3、对仗上面说到诗词格律实际上包括格式和声律两个方面。
平仄和押韵属于声律,对仗则属于诗歌格式。
所谓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词性相同的词依次对应,如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
对仗是律诗必备的条件,无论五律、七律或排律概莫能外。
五言或七言律诗的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不论多少句都必须对仗。
如温庭筠的《题李处士幽居》: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其中颔联“浓荫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中,出句“浓荫”和对句“细雨”对仗,且均为偏正词组;出句的“似帐”和对句的“如烟”相对,且皆为介词状语;出句的“红薇”和对句的“碧草”相对,且皆为偏正词组;出句“晚”和对句的“新”相对,且皆为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