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复习题(7)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大众沟通即媒介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
个体是很难控制它的。
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
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表情肌,可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生成丰富的表情。
比如可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
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
个体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
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
因而,面部表情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分离。
此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
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由于人们的关
系不同,人际距离也相应的不同。
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
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特点是: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
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
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基本人际关系趋向理论三种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人
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表现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包容--支配--情感--群体形成;情感不合--失去控制--不能包容--群
体解体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其基本条件是: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3)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第七节社会影响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2.简述社会促进及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
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率。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A.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
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B.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
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C.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行行为方式。
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A.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B.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
C.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1.简述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
利益和价值。
利益和价值两者都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3.简述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4.影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一)需求不满A.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
B.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C.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D.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如因种种原因支出过多、入不敷出;或过于奢侈,正当生活没有保障;或一方或双方无经济来源等。
E.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对人生目的的看法,对幸福、成就的看法等核心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也是持续的。
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在生活中碰到相
关的问题,往往双方言语上互相指责,行动上背道而驰。
(三)远离的“自我”A.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B.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对方作贡献。
C.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D.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
E.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
(四)夫妻的性差异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方面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5.简述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分为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
(一)结构要素:A.家庭成员的数量B.代际层次C.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
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二)结构模式A.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B.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结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
C.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D.其他家庭:上述三种类型
外的家庭,如无子女的家庭(丁克家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