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爱粮节粮征文汇编[2020年最新]

小学六年级爱粮节粮征文汇编[2020年最新]

爱粮节粮从我做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它告诉我们:粮食是多么得来之不易,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也告诫我们节约每一粒粮食。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非常宠爱我,总是会把好吃的留给我。

记得小时候,我吃饭经常挑三拣四的,看到不爱吃的,不喜欢的菜连闻都不闻,吃到了不合胃口的就吐掉。

有一次,我又犯老毛病了,爸爸皱起了眉头,十分严厉地批评我:“你怎么又挑食了?这是浪费!”我小声地说:“我就吐掉了一小口。

”爸爸看着我,摇了摇头,问道:“你知道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我仰起小脸,说:“知道啊!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啊!”“那你知道怎么种出来的吗?”爸爸又追问道,我摇了摇头。

于是,爸爸决定带我到乡下外婆家去看一看!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们来到了外婆家,爸爸说正赶上农忙,外婆外公都去下地干活了,于是我们也去了田间,一路走去,我看到稻田里,许多人都在插秧,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人喘不过气,农田里放了很多水,水没过了人们的脚踝,一直到小腿肚,只见一个老爷爷,他戴着草帽,头发花白,弯着腰,深一脚,浅一脚地移动着步子,手里拿着水稻秧一棵一棵地插着,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上衣!我不禁想:农民伯伯可真辛苦啊!爸爸说,这才是第一步呢,插完秧,以后还要不断地锄草,施肥,除虫,收割,才能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粮食。

我想起外公手上厚厚的老茧,黑黝黝的皮肤,那都是长期劳作形成的。

想起这些,我心里酸溜溜的,为我以前随意浪费粮食的行为内疚极了!那时候,我便做了决定,要做一个节约粮食的孩子!最近,看电视上报道,还有好多山区的孩子吃不饱,只能挨饿上学,我想,如果我们每人都节约一粒粮食,那么我们全中国十三亿人一天就可以节约十三亿粒粮食,可以去帮助那些因为贫穷、自然灾害等原因正在挨饿的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随着“光盘行动”在全社会的全面铺开,我发现节约粮食的美德也如春潮热浪般在校园蔓延,同学们很少有剩饭,吃多少,盛多少。

大家都以“节约粮食为荣,浪费粮食为耻”。

“爱粮节粮从我做起”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珍惜每一粒粮食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爱粮节粮的模范!爱粮节粮从我做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相信它要表达的意思大家也都不陌生。

粮食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来之不易,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爱粮节粮呢?听姥姥讲,当年,在他们那个年代,因家里姊妹众多,人多地少,所以常常挨饿。

而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是常事,所以把粮食看的比啥都珍贵。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从小就衣食无忧,从来不担心也从来压根儿就没想过自己的饥饱问题,爱粮更是无从谈起。

在学校里午餐时,常常将吃不完的食物随手倒进垃圾桶,而剩下的馒头,更是成了同学们嬉戏打闹的工具。

看惯了也没觉得什么,直到那次去姥姥家发生了一件事,我对爱粮,节粮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也让我懂得学会了爱粮节粮。

那次,在姥姥家,我将一半硬的掉渣的馒头刚要扔给小狗吃,姥姥一把将它从我手里拿了过来,心疼地说:“你知道多少颗麦粒才能磨成面粉,多少面粉才能做成一个白面馒头吗?爱惜粮食,节俭是我们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刚才这种行为是一个优秀少先队员该做的吗?”姥姥看着似懂非懂的我,放下手里的馒头带我去了场院边,只见场院里晒满了满身是豆荚的黄豆秸。

姥姥拿来打豆的工具,但我不会用,于是姥姥又找来了一根粗细合适的木棍给我和我一起打起黄豆来。

刚开始我还没觉得什么,可不一会儿功夫,我便满头大汗,手也开始起了小水泡钻心的疼,脸上粘满了豆荚上的小毛毛与汗水混合在一起,又痒又扎难受的厉害。

这时,姥姥看着满手是水泡,满脸汗水的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才一会,你就受不了了?这下你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粮食的来之不易了吧?知道有多少颗黄豆才能压榨出一滴炒菜用的油吗?”听了姥姥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让我学会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节约是美德,节约更是责任。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爱惜每一粒粮,节约每一滴油!而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多姿多彩。

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它教导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蝴蝶效应”,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扇出一阵小风,经过各种原因,小风在一个遥远的城市起了一阵九、十级的飓风。

我国的粮食也正是如此:人们砍伐了大片森林,黄土露出地面后,经风一吹,黄土变成了沙尘暴,沙尘暴袭击农田,会使万亩农田化为乌有,这样不仅当地的人民生活没有了保障,还可能使粮食价格提高,让很多人吃不起粮食了。

现在的我们在悠闲、快乐的“蜜糖罐”里生活,但在远方贫困山区还有许多吃不上饭的人们,我们每日衣食无忧,体会不到农民种地辛苦。

听爸爸说,现在粮食蔬菜越来越贵,零零后的孩子哪里还有种地的,以后一根金条可能还换不来一颗有机的大白菜呢。

记得有一次,我跟爷爷亲身体验了一下种菜的辛苦,我试着把一颗蒜苗种在了地里,爷爷只笑不说话,两天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爷爷种的菜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都没事,唯独我种的那颗,死了。

我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结局依然如此,这使我明白了种菜的不易。

而现在,我们放眼一看,餐厅里全是倒掉的剩菜、打翻的白米饭,看了真让人心疼!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我想高声呼吁大家节粮爱粮,给予子孙孙后代更好更美味的佳肴!辅导教师:崔侠一粒米的背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孺妇皆知的诗句。

从中可以看出早在几百年前,古人就早已开始懂得珍惜粮食了。

但是,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我的瞳孔所看到的,不是握着勺子,把碗里的米吃干净的文明人,而是吃的满桌子都是,还剩下一小半的野蛮人,野蛮人不是别人,就是有些同学们。

这些同学们,你们知道碗碟里这一粒小小的米的来历吗?你知道把这粒米送到碗里供你吃饭的背后的人们吗?种米的过程十分艰辛。

首先需要育苗,等秧苗长到七八公分高时,把苗拔出来,农民伯伯需要穿上及膝盖高的雨靴,因为地里有蚂蝗,会爬上大腿,吸血。

之后要插秧,把拔出来的秧苗有顺序整齐的插到土里。

等秧苗慢慢长大,还要喷杀虫剂,施肥、以及灌水。

等到秋姑娘的金裙子把稻子染成金黄色的时候,就到了收割的季节。

在以前,农民们需要用镰刀弯着腰,一点点的亲手割完,累完了腰。

最后要打谷,碾米。

我们的每袋、每碗、每粒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的汗水,宝贵的心血一滴一滴的沁在米上的,在农民伯伯看来,每粒米都是他们心头上的宝贝。

同学们,你们好好看着碗里剩下的米,看着那晶莹的、白白胖胖的大米上是否染着农民伯伯的汗水?你们是否能看到它出生的艰辛?是否能看到农民伯伯对它的期待?当农民伯伯看到自己的心血,自己好不容易才种出的希望,那么多的大米,谈笑间被扔掉,荡然无存,会怎样想!你是否想象过农民伯伯咬着牙不让眼泪出来,但是调皮的两行清泪流在乌黑皮肤上,农民伯伯用好几个补丁的袖子擦拭泪眼的场景?如果你是农民伯伯,你会怎样想?自己的心血啊!自己辛辛苦苦劳动的心血啊!被别人不当成一回事儿的,谈笑间糟蹋掉,这是何等的耻辱!在袁隆平爷爷还没能发明杂交水稻时,温饱都解决不了。

一家五口人,吃着干煎饼,五人一个咸鸭蛋,是很好的一顿饭了,当时人们根本不敢奢求今天这样的生活。

而现在,饭菜被我们随意践踏,袁隆平爷爷发明杂交水稻就是为了让我们浪费食物的么?勤俭节约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品质,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但是现在同学们还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同学们,我们丢弃的不仅仅是米粒,而是农民伯伯的心血,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品质!同学们,我们不是野蛮人,我们是文明人,跟我一起,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把勤俭节约的品质吃进心头,我们要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歌唱满中国,唱出亚洲,唱尽世界!唱到永远!爱粮节粮从我做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我每次想起李绅的《悯农》时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在太阳低下的农民;太阳像个大火球,只见一位农民正在那太阳底下挥动着锄,为禾苗锄草。

当我眼前出现这些场景时,我就会想到那天的事那是一个星期六,我正玩得开心,突然听见妈妈说;“开饭了。

”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电脑,我心里只想着打电脑,吃了几口就走了。

“站住”妈妈又是一声,“快把剩下的吃了。

”我走近一看,不就是几粒米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妈妈看出来了我的心思,说:”你可别小看这些米,这可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他们为了有个好收成,他们整天在田里为禾苗施水,除草,你知道吗,还有好多人没有饭吃呢。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剩饭了。

据调查,中国现在的粮食现状是不容乐观的,2000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可是按人口算,人均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还低,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已达十三亿,而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却养活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最后,我要大声呼吁:要节约粮食,倘若每人节约一粒米,那么13亿人可节约大米约5000多千克,一年可节约将近200万千克,这笔钱若盖学校,按每所小学50万元,则可盖8所希望小学,按每人学杂费300元,则可使1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学校。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呀!再次,请大家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从自身做起!节约粮食,从我做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也许同学们在幼儿园里就已经会背了。

可——又有多少人浪费粮食呢?俗话说: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

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我们能否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因饥饿而在死亡的边缘垂死挣扎?我们能否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为一顿饭而辛苦奔波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国家,就有十三亿多人,每人一碗饭,中国就要吃十三亿多碗饭。

农民伯伯为了粮食,冒着严寒酷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我们才有粮食吃。

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都是种地的,爸爸妈妈经常去帮他们干农活。

每次,他们都会累的大汗淋漓。

有时,妈妈会让我也去干,可我总是不情愿,老人们也不让干,说我还小。

后来,妈妈告诉我,让我干活有两个原因:一是让我知道干活的辛苦,从而好好学习,第二个原因就是让我也帮着老人们分担一些,不让他们太累。

我听了以后,每次回老家时,只要有活我就帮他们干,不让他们累着。

可是干那种活,太累了。

这时我才知道,粮食来的太不容易了。

粮食,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浇灌而成,是农民伯伯一次次的辛勤施肥而成的,总之,这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粮食来之不易,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而影响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懂得节约粮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