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库报废论证报告

水库报废论证报告

xxxxx水库报废论证技术报告xxxxxx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二○一九年七月批准: xxxx 审定: xxxx 审核: xxxx 校核:xxxx 编写: xxxx目录1概述 (5)1.1 编制目的 (5)1.2 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6)1.3 编制原则 (6)2工程现状 (8)2.1 水库现状及运行效益 (8)2.2工程地质结构 (9)2.3水文 (9)2.4大坝安全评价及结论 (6)3水库报废理由 (7)3.1水库灌溉、养殖、防洪等功能基本丧失 (7)3.2水库面目全非,无经济有效措施恢复 (7)3.3结论 (7)4水库报废风险评估 (8)4.1水库报废对环境的影响 (8)4.2水库报废对经济的影响 (8)4.3水库报废对社会的影响 (8)4.4水库报废对河道行洪的影响 (8)4.5结论 (8)5水库报废规划方案 (9)5.1规划原则 (9)5.2规划标准 (9)5.3水库报废前期宣传教育工作 (9)5.4水库报废方案 (10)6水库报废后相关事宜处理 (11)6.1水库报废后农田灌溉、养殖及防洪问题的处理 (11)6.2水库报废后淤积泥沙处理 (11)6.3水库报废后水库财产管理问题 (11)6.4水库报废后水库管理人员安置问题 (11)7结论与建议 (12)7.1结论 (12)7.2建议 (12)附图: xxxxx水库平面布置图1概述1.1 编制目的xxx水库地处xxx县胜利乡xxx村境内,枢纽工程在招苏台河上游的一支流,控制流域面积3.50km²,原设计洪水标准10年一遇,5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3.30万m³。

xxx水库原设计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鱼的小(2)型水库,主要建筑物由土坝、溢洪道、输水洞组成。

水库始建于1971年,由于水库年久失修,出现诸多质量问题,水库于2009年3月19日进行大坝安全鉴定,确定水库为三类病险水库。

水库土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72.91m,最大坝高5.41m,坝顶长度180.0m。

土坝上游坝坡采用干砌石护坡,下游为草皮护坡。

溢洪道为1孔23*1.0m(宽×高)开敞式溢洪道,堰顶高程171.50m。

输水洞为2孔直径1.2m的有压钢筋混凝土圆涵,全长23m,其中洞长9.0m。

水库下游保护人口290人,耕地456亩,灌溉面积210亩。

xxx水库1986年洪水水毁严重,未修复,现工程面貌荡然无存,看不出水库痕迹,各项水库功能均已丧失,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存在防洪风险,对下游构成洪水威胁。

根据《水库降等与报废标准》(SL605—2013),将xxx水库报废处理,以保证其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1.2 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1、编制依据(1)《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试行)》(2)《水库降等与报废标准》(SL605-2013)(3)施工现场勘查与调查资料2、执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4)《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5)《综合利用水库调度通则》(6)《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7)《水库管理通则》(8)有关工程设计规范1.3 编制原则本次报告是在现有的工程设施下,参照《水库降等与报废标准》(SL605-2013),针对xxx水库进行报废的论证报告。

在论证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突出重点,采取有效工程措施确保xxx水库安全报废,最大限度减轻因水库报废而产生的灾害。

具体原则如下:(1)水库报废工程的实施,要从保障人民的利益出发,以确保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2)水库报废时要严格执行有关水库报废规章条例,维护社会稳定。

(3)工程实施方案具体设计时需进行必要的工程勘测并复核河道水位,一方面保证排水安全,另一方面控制工程投资。

(4)工程实施方案要对水库报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工程报废后的影响以及补偿措施。

2工程现状2.1 水库现状及运行效益xxx水库地处xxx县胜利乡xxx村境内,枢纽工程在招苏台河上游的一支流。

xxx水库1986年洪水水毁严重,未修复,现工程面貌荡然无存,看不出水库痕迹,各项水库功能均已丧失,现已处于报废状态。

xxx水库工程现状特性表水库全景图2.2工程地质结构水库所在区域位于松辽平原东南边缘,东辽河的中下游,东北、西北、为东辽河环绕,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南部为波状平原,北部为平原洼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最新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036-2015),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VI度。

2.3水文2.3.1流域概况xxx水库位于xxx县胜利乡,属招苏台河水系右岸支流羊尾岭河支流,属于波状平原地区,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鱼的小(2)型水库,现已消失废弃。

水库始建于1971年,工程等级为Ⅴ级,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5km2,为年调节水库,原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高4.5米,坝长220米,无溢洪道输水洞0.5米圆孔,最大泄量0.91米每秒,总库容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9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1万立方米,死库容2.0万立方米,原设计灌溉水田14公顷。

本次设计根据其所在地及地形地貌,水库河道长度2.2km,河道坡度16‰,坡面长度400m,坡面坡度3.2%。

2.3.2气象水库位于吉林省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550mm,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05mm,多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平均为153天,水库冰层厚度0.8—1.1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703.5小时,最大冻土深度1.56m。

气象要素详见xxx站气象要素统计表2.1、2.2,历年6—9月、4—10月份风向及最大平均风速详见表2.3。

表2.1 xxx县气象站气象要素表表2.2 历年各月最大冻土深度及地中10、30厘米处冻结、解冻日期表2.3 xxx县气象站6—9月份风向、最大平均风速统计表2.3.3基本资料(1)1/10000地形图(2)2008年版《吉林省水资源》(3)2015年版《吉林省暴雨图集》2.3.4年径流水库流域径流量,根据《吉林省水资源》图集成果和流域重心坐标,查得多年平均径流深70 mm ,变差系数C V=0.68 ,计算得多年平均径流量46.9万m3,详见表2.4 。

432.3.5设计洪水2.3.5.1暴雨、洪水特性分析(1)暴雨特性本流域洪水主要是由暴雨所致,暴雨的主要成因有自西向东移动的气旋冷涡、副高压的高空槽和河套倒槽形成的静止峰及台风等天气系统。

暴雨主要集中在7、8两月,气旋和副高后部的台风雨笼罩面积大,暴雨强度大,且雨量集中,一般历时为一天。

(2)洪水特性水库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主要发生在7、8两月。

水库流域属于坡状平原区,洪水历时一般为1天。

2.3.5.2设计洪水xxx水库没有水文观测资料,只能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2.3.5.3洪峰流量计算(1)设计暴雨xxx水库流域重心处各时段暴雨统计参数由2015年《吉林省暴雨图集》查得,并以此计算各频率的设计暴雨量,成果见表2.5 。

(2)设计净雨暴雨径流关系参数采用xxx水文站值,详见表2.6 。

降雨径流关系计算公式:全流域未蓄满时,即P+Pa<Pao ,R=〔(P+Pa)/ 〕2全流域蓄满时,即P+Pa>Pao ,R=m(P+Pa-Im)以上:F——流域面积,以km2计n——暴雨递减指数k——前期雨量影响指数Imax——最大初损量,以mm计a——地理参数m——外延坡度系数Pao——暴雨外延切点值P——某日降水量Pa——土壤前期含水量R——净雨量,以mm计暴雨径流计算成果,见表2.7 。

(3)用罗氏法计算洪峰流量计算公式:Qm=16.67α·β·i·F①基本资料河道干流长度L干=3.5Km ,河道干流坡度J干=0.015 ,坡面长度l=500 m ,坡面坡度Js=3.0 % 。

②流域下垫面参数土壤特性系数ξ=0.32 ;植被系数ϕ=0.34 。

罗氏法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见表2.9 。

2.3.6设计洪量xxx水库流域面积3.5 km2,洪水总量采用暴雨径流关系进行计算,成果见表2.12 。

计算方法:由24小时设计净雨深乘以水库坝址以上面积得出相应设计洪量。

W P=R P*F*1000式中:W P——设计洪量(m3)F——流域面积(km2)R P——设计净雨深(mm)2.3.7洪水过程线xxx水库设计洪水成果汇总于表2.12 。

表2.12xxx水库设计洪水成果表根据表2.14的洪水成果,采用阿列克谢耶夫洪水过程线,时段长△t=0.5小时,设计采用成果见表2.13 。

32.3.8分期洪水2.3.8.1时段划分xxx水库设计分期洪水时段为春汛、主讯、秋汛三个时段。

春汛和秋汛是该水库的主要施工期。

春汛4月1日~5月31日,主汛6月1日~9月10日,秋汛9月11日~10月31日。

2.3.8.2施工期洪水小型工程的施工期防洪标准为5~10年一遇。

本流域和上三水库流域同属找苏台河上游,水文气象条件和降水下垫面很接近。

控制断面施工期洪水采用xxx站的分期设计洪水成果按面积比指数的关系推求,面积比指数采用0.67。

控制断面分期洪水成果见下表。

计算公式为:洪峰Q水库=(F水库/F xxx站)0.67×Q xxx站分期洪水成果见表2.14 。

表2.14 xxx水库分期洪水成果表单位:m3/s2.3.9泥沙根据《吉林省水资源》查得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300t/km2,则各区间断面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总量见下表。

表2-16 水库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总量单位:吨2.4大坝安全评价及结论水库现状荡然无存,无水库痕迹,基本为天然河道。

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中相应的安全性分级及标准,2009年3月确定xxx水库工程为三类坝。

3水库报废理由3.1水库灌溉、养殖、防洪等功能基本丧失xxx水库1986年洪水水毁后,未修复,已无法发挥养殖、灌溉、防洪功能,处在废弃状态,坝址下游800m处为民兵水库,该水库目前承担了xxx水库灌溉、防洪任务。

3.2水库面目全非,无经济有效措施恢复现状水库面目全非、荡然无存,看不出水库痕迹,基本就是天然河道,如果将水库重新恢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水库已经丧失了基本功能,即使重建恢复也没有太大经济效益,实施操作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理。

3.3结论通过上述分析,xxx水库1986年洪水水毁后,未修复,各项功能全部丧失,根据《水库降等与报废标准》(SL605—2013),xxx水库符合3.1.1款第2条,3.1.2款第2条,3.2款第3条规定,水库已无法蓄水,无防洪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