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林业在我市的发展及思考

城市林业在我市的发展及思考

城市林业在我市的发展及思考王静马晓刘航王燚杨哨爽耿长香(河南省南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河南南阳473056)摘要:我国城市林业建设正在兴起,各城市在城市林业上各有特色,而且尚处在理论和发展的新时期。

同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如何最大的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我市城市环境,从而促进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林业发展建设思考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给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

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

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

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

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

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

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

城市森林的功能和作用: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调解和改善小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防止土蚀;维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因此,发展生态林业、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生态状况,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构建和谐、优美的现代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1、以南阳市建设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为例,探讨城市森林的建设。

建设背景南阳市总面积万平方千米,耕地1312万亩,总人口1075万,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中心城区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已达到60万,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热岛效应、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的生态环境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运动、强身健体、回归自然,开始不满足于城市中一般的园林情趣,而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水森林野趣的寻觅。

为了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完善提高我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广大市民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顺应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期望,中共南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环一带四片六线”为重点的绿化大格局,于是兰营水库的建设就成了关注的中心。

建设概况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西北隅,紧临市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北纬33°。

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15600亩,包括有林地2090亩、宜林地1200亩、岩石裸露地310亩、坡耕地2320亩、水域1850亩、莲池780亩、村庄及其它项目占地400亩、未成林造林地1000亩、农地2650亩。

其中西部羊磨山面积5600亩(有林地1770亩、宜林地1200亩、岩石裸露地310亩、坡耕地2320亩)、中部廊道3000亩(主要是农地),东部水库周边7000亩(水域1850亩、莲池780亩、村庄及其它项目占地400亩、林地320亩、未成林造林地1000亩、需绿化面积2650亩)。

主要为垄岗、低山地貌。

西部的羊山、磨山为低山,中部为垄岗地貌,地形起伏,东部为兰营水库水域及其东西两岸的垄岗区域,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空间布局特色突出,水域、湿地、平原、岗丘、山地自东南向西北梯次分布,能充分体现南阳盆地山丘平兼备的地形地貌景观。

西北为山、东南为水,中部以绿色生态廊道相连,真正实现了山水相连的景观格局。

南阳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森林与绿地稳定、高效、健康发展的基础。

工程植被栽植以乔木树种为主,常绿、落叶树种合理配置比例为3:7,乔木、灌木配置比例为:,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配置比例为2:8。

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有机结合的种植风格,通过选择丰富的植物物种和建立多样的生态群落结构,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植物群落单元。

每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植物景观组合空间;同时,每个植物景观单元内树多而不乱,单元之间有机联系,整体性强,从而创造一个水生植物、喜水湿乔灌木-花灌木、中乔木-高大乔木次递升高的植物景观群落组团和体现南阳地域特色的生态群落组合。

目前已经完成造林3000多亩,共选择乔、灌木树种355种。

其中常绿乔木35种,常绿灌木11种,落叶乔木134种,落叶灌木7种,花灌木19种,果树29种,多年生木本花卉3种,藤本植物8种、珍稀树种和市场上稀缺的乡土树种109种,共计40余万株。

截止目前,兰营水库周围初步凸显林青水秀之美景,体现了“森林的外貌、植物园的内涵、生态防护林的功能”。

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作为南阳城市外围绿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采用自然式空间格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要依托其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资源、森林植被、田园风光等优势,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不同植物的规划,用园林手法创造景观,使植物学知识、生态学知识、环保知识蕴藏在植物景观之中,营造以植物景观为主体特色,集森林游憩、生态观光、保健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具有植物园内涵的生态型城郊森林公园。

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规模建设植物景观为主体,以“通向自然的平台”为设计立意,以水域、湿地、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观为基础,以汉文化和森林文化为主线,以收集和栽培体现南阳地域特色的乔木树种为主(拟收集和栽培乔木、灌木、草本植物1600种以上),营造森林景观,构筑南阳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城市绿肺和科普教育基地。

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建设突出了“生态、自然、地域性、公众性”四原则,以保护现有森林植被为前提,规模营建功能完备的森林景观和园林植物景观,利用各种植物不同的滞尘、杀菌、减噪、抗风、吸收有害气体的生态保护功能,通过设置疏密开合的森林环境,尽可能扩大林地的叶面积系数,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网络,从而实现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预期效果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建成后将是目前南阳最大的一块完全由人工营造的绿地,是南阳城市西北部的绿肺。

通过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滞尘降噪、涵养水源、提高空气氧气和负氧离子含量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通过高绿量以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种类的选择,能够达到为城市提供新鲜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负离子等作用,最少地消耗生态资源,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

山顶、山坡、山谷、水面、湿地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在防风防沙、增湿降温、暴雨缓排、降雨截留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其效应也必将向周边辐射,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以及保障南阳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生态基础。

兰湖生态林的存在也为百姓提供了一处自然、野趣的休闲娱乐的场地,对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市民的健康状况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兰湖生态防护林工程会持续改变南阳城市生态格局,提高南阳人的生活品质,持续影响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

2、从南阳市兰湖生态防护林建设情况来看制约我市城市林业发展存在的因素:城市林业的建设具有城郊结合部的典型特征,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不断显现,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

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熟悉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熟悉,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3、城市林业在我市发展的思考: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要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革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城市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研究构建城市林业生态环境体系的系列配套工程技术。

立足于我国不同城市的特点,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总结现有绿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典型城市的城市林业建设配套技术和方案的实践创新,提出适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城市林业工程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方案。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