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被会毁灭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这个原因我们史学界有很多的说法,估计有十种以上。
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要销赃灭迹”,很多教科书里都这样讲。
这个说法,出自一本叫《第二次鸦x片战争》的书,1965年出版的。
如果这是“文革”前或“文革”中的著作,不够客观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2005年,汪荣祖所著《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也讲:“额尔金之所以把整座圆明园夷为平地,是有意要销毁劫掠的证据,因此让许多被盗的财宝不能被清点出来。
”我们讲民族感情、民族立场和历史的科学性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为了民族的立场,不能够不顾历史的科学性,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第一,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翔实的史料根据,我们搞历史的人,不能信口随便说,要有根据。
第二,持这种观点的人,带有很大的想当然的主观臆断的色彩。
一些清宫的影片、小说、故事里面讲,清宫里的太监把皇帝的一些宝物偷出来卖掉。
后来怕败露,就放把火烧了。
这是我们看小说经常看到的一段描写。
但是,英军X火烧圆明园是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公开进行了三天,放火已经无济于事了。
从逻辑上说不通。
第三,英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其实英国人他们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法。
英军总帅格兰特说:“因为清政府对于所捕获的英人大半加以杀害,额尔金爵士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行。
”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这是他们自己讲的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还有一种说法是,英国人烧圆明园是因为清政府在圆明园里面把他们的战俘虐待致死,所以烧圆明园。
按照这个逻辑,战俘是不是在圆明园被虐待致死的,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如果清政府真的在圆明园把战俘虐待致死了,英国人烧圆明园或许还有一点理由。
但是史料证明,清政府一共抓了39个人,最后21个人死了。
这些人有的是在前线被杀,有的在监狱里面被虐待致死。
这都没有问题,我们一定要承认。
清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有他的错误。
但是,英法俘虏绝对没有被送到圆明园里面去。
英法被俘人员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巴夏里为代表的9个人,他们9个人在打仗时被扣留,直接送到北京,送到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监。
后来,英国人、法国人要求清政府释放他们,清政府把这些人提出来,放在德胜门积水潭的北边。
英国人说不放战俘就要炮轰北京城。
清政府就把这些人送到德胜门外的英军军营。
其他战俘被分押在北京周边的一些州县的监狱里面,肯定没关在圆明园里面。
清政府怎么会把“蛮夷”士兵关在皇家园林里面?1861年3月30日,巴夏礼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谈了怎么谈判、怎么样被扣留、怎么样送到北京,中间怎么转移出去……就是没有讲过他被关在圆明园里。
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不应该忘记,也不容易忘。
一个国家的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记。
龚自珍讲历史、史学和国家存亡的关系,说:“出乎史,入乎道”,就是你学习历史之后,从历史中总结很多的经验教训,你就能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你要想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学习历史。
火烧圆明园说明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这是世界大文豪雨果证实的历史。
一百多年后,一个叫伯纳·布立赛的人第一次重现了这场世界文明史上的灾难:《1860:圆明园大劫难》。
我钦佩这位作者,因为即使在中国,至今也没有一本论述火烧圆明园的专著;因为他打破了西方100多年来没有人宣布对“火烧圆明园负责”的沉默。
这本35万字的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国内从不曾了解过的。
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揭开了中国人沉痛的记忆,让法国人和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了他们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
布立赛的著作轰动了欧洲,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承认:“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为可耻。
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伯纳·布立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法国历史学家。
他毕业于巴黎大学,攻读历史和艺术专业,毕业后曾供职于法国主要的报纸之一《费加罗报》。
1974年,他进入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写作班子。
布立赛对中国的兴趣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尤其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
在来中国之前,他参观过很多大博物馆,比如巴黎以收藏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品见长的吉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等。
因为璀璨的艺术,他对中国充满了激情。
1979年,中国首次对国外普通游客开放,布立赛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至今已来过15次。
对中国的了解越深,他越爱中国。
1979年,当他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时,他居然站在兵马俑前哭了。
作为历史学家,他被中国文化深深震撼了。
2000年,布立赛首次参观圆明园遗址,当面对一片片残留的遗迹,感受着那一片空旷和废墟时,他受不了了。
“这就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干的,真是可耻至极!”身为法国人,他觉得非常羞愧。
回到巴黎后,布立赛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于是开始查阅图书资料,可他马上发现,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历史,人们情愿忘记它。
他去图书馆,得到的回答都是:抱歉,没有。
即使有,也是庆祝“胜利”、自我吹嘘的文字。
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标榜的。
再问周围的法国人,也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历史学家,他无法容忍历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更何况是这么惨烈的历史。
既然没有,布立赛就决定自己来写这本书。
从那开始,光搜集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就花了2年多的时间。
比如寻找参与火烧圆明园的军人、外交官、翻译官等回国后写下的回忆录等,有法国人的,也有英国人的。
而这些是中国人很难了解到的。
布立赛还在因特网上找到了大量珍贵的英文材料,然后在网上购买下来使用。
其中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年、1861年、1862年写的,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稀少而珍贵。
中国史学家评价,这其中有很多资料是我们未曾见过甚至从未曾听说过的。
如果说雨果当年对火烧圆明园的评判用的是文学手法,那么布立赛用的就是大量的历史史实,后者更有震撼力,更让人无可辩驳。
据布立赛自己陈述,著书期间,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激情,或者说是愤慨。
历史、事实、愧疚、记忆……这些词始终在他脑海中回荡。
这本书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读者认为这本书“非常好”,媒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终于,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
”法国人有他们所称的“记忆责任”,即必须承认和不忘记过去的错误和罪行,无论是他人或是自己所犯下的。
在布立赛看来,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鲜为人知的强盗自述我国也拍摄过《火烧圆明园》这样的电影,然而我们只能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我们无法知道从事劫掠的那些强盗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们何以能如此残忍地下手?布立赛为我们揭开了在中国鲜为人知的“加害国”的那一幕。
回到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看到了什么?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
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
”参与者之一阿尔芒·吕西赞叹:“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两天中,我在值3000万法郎的……珍宝财富中徜徉!”在进入圆明园之初,法国方面的将领蒙托邦曾经装模作样地下令,士兵不能随意动园中的物品。
但他们所见的东西太精美了,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无法抑制。
终于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魔法破除了……法国军医卡斯塔诺承认:“对圆明园的抢劫是不可避免的。
”法国统帅的翻译官埃里松伯爵断言,一切阻止抢掠的尝试都是不可能的,是枉费心机、注定要失败的。
“将军能做什么?他手下的军官们又能做什么?毫无办法。
……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的统帅所能做的只有把眼睛闭上,视而不见……蒙托邦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法阻止自己的部下进入圆明园的大门。
正如拿破仑一样,凭他近乎神一般的威望,也没能在滑铁卢溃败时阻止住他的部队后退。
”这段为将帅辩护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纵容抢劫的嘴脸。
于是抢劫变成公开的、疯狂的、得到允许的行为。
令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两国的抢劫方式也不同。
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埃里松伯爵说,“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
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
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
”英国人甚至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收集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物品,士兵必须把他们的战利品交给委员会,由委员会编制清单,组织公开出售。
对中国人而言惨烈景象再次出现:“军营变成了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但内格尼罗中尉居然有办法用军舰带回500件之多的中国瓷器。
而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
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
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
中国正不惜代价地收回她散失的遗产。
2000年春天,中国一家集团公司就以345万欧元的价格拍下了原属圆明园的生肖动物头像。
他们还声明要收回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它被杜潘上校带到巴黎拍卖,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