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事故现场调查程序及要求

食品安全事故现场调查程序及要求


一、目的
●验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最终查明事故发生 的原因,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事故的个案调查已经对中毒事件本身有了初步了解 (如人数、症状、体征、潜伏期、就餐场所、可疑餐次和食品 等),但事发现场的卫生状况究竟如何,可疑食物及污染环节有 哪些,主要的致病因子是什么,这些均必须通过现场食品卫生 学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 同时也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事故,防止进一步扩大的目的。因此,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循证和验证的过程。
2020/3/6
26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2020/3/6
27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开展病例搜索:方法--
– 可疑餐次明确的事故,如因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可通过收集参加聚餐 人员的名单来搜索全部病例
2020/3/6
34
食品卫生学调查是为了摸清可疑食品的污染来 源、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而验证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的初步判断,而对事发现场的食品生产、加工、 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开展的卫生学调查。
食品卫生学调查是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 和实验室检验),也是应急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 作技能之一。
2020/3/6
20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2020/3/6
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① 核实发病情况 ② 开展病例访谈:《病例访谈提纲》(附表3-1)。 ③ 采集样本
– 调查启动
• 调查机构接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指令 • 据事故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组成调查组 • 启动正式现场事故调查工作
– 发生在工厂、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事故可要求集体单位 负责人或校医(厂医)等通过收集缺勤记录、晨检和校医(厂医)记 录,收集可能发病的人员
– 事故涉及范围较小或病例居住地相对集中可采用入户搜索的方式 – 事故涉及范围较大,或病例人数较多应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
构查阅门诊就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报告登记等,搜索并报告符 合病例定义者 – 事故涉及市场流通食品,且食品销售范围较广或流向不确定,或事故 影响较大等应通过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分析相关病例报告,或建议 卫生行政部门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设立咨询热线,通过督促类似患 者就诊来搜索病例。
2020/3/6
18
3.工作要求
•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 依法有序、协调配合
• 科学循证、效率优先
– 边调查边分析 – 边调查边控制 – 边调查边报告
2020/3/6
19
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现场流调六步骤,具体调查步骤和顺序可结合实际情况确 定。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2020/3/6
28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2020/3/6
29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可与病例搜索相结合 – 使用一览表或个案调查表 – 采用相同的调查方法进行
2、食品原料(首先查可疑食品的原料,然后再逐渐扩大范围) ●原料的来源; ●采购时间,是否新鲜,是否经过验收、验收记录的情况; ●检查原料的感官状况是否正常,原料包装有无破损、是否在 保质期内; ●原料放置的位置、时间和条件; ●是否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有无受到亚硝酸盐、农药、鼠药
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的可能。
★调查方法包括访谈相关人员、查阅相关记录、进行现场 勘察、样本采集等。
二、现场调查应携带的物品
三、调查的方法
●看
应当重点围绕可疑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成品 存放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
对较大或生产工艺较复杂的单位可在了解整体情况 的基础上绘制流程图,标出可能的危害环节和因素,初 步分析污染原因和途径,便于进行现场勘查和采样。
要查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特别是关键环节是否有 可疑之处,关键环节有;熟食间及果盘间;售卖间、备餐 间;食品库房、食品原料(包括使用的调味品);烹饪 间;消毒间等。
●阅
查阅可疑食品原料进货记录;可疑餐次食谱或可疑 食品配方;生产加工过程关键环节时间、温度等记录; 设备维修、清洁、消毒记录;食品加工人员的出勤记录; 可疑食品销售记录等。
2020/3/6
13
• 调查机构根据调查组调查结论,向同级卫生行政 部门提交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有异 议的,可通知调查机构补充调查,或报请上一级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调查结论进行技术鉴 定。
2020/3/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第五章 附则
• 本规范所称病例定义是确定被调查对象是否纳入 病例的依据,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中用于统计发 病人数,不适用临床治疗。
2020/3/6
30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2020/3/6
3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临床特征
– 时间分布 – 地区分布 – 人群分布 – 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结果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 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发 布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
2020/3/6
12
第四章 调查结论和报告
• 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危害因素调查和实验室检验 三方面结果,依据相关诊断标准,作出事故调查结论。
✓ 事故范围、发病人数、致病因素、污染食品及污染原因。
• 不能作出调查结论的应当说明原因! ✓ 诊断不成立 ✓ 诊断依据不足
2020/3/6
15
指南框架
1.导言 2.调查准备 3.工作要求 4.现场流行学调查 5.食品卫生学调查 6.采样和实验室检验 7.资料分析和调查结论 8.附录
2020/3/6
16
1.导言
• 在执行《规范》时,相关技术工作遵循本指南。 • 涉及传染性疾病的,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措
施。 • 做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建议,提交《调查报
现场察看和查阅的情况应做文字记录,并由被调查 单位陪同人签字,以做为证据。
现场卫生学调查记录表
●问
可选择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厨师、服务人员进行询问; (1)可疑食品的原料及配方、生产工艺; (2)可疑食物在加工过程是否存在工艺或方法改变的情况; (3)原料、食品制作中是否有变色、变质、异味等情况; (4)食物加工过程的压力、温度是否异常,工具、环境消毒是否 正常; (5)食品从业人员变化情况;是否有发热、腹泻、皮肤病等。 (6)同餐人员是否有发生中毒的情况等。 通过这些 可搜集到在现场查看无法了解到的信息和证据。
询问情况应做记录并由被询问人签名,以做为证据。
调查询问记录表
四、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应围绕不同致病因子的重点环节来进行
不同致病因子类型食品卫生学调查重点环节
注:“++”指该环节应重点调查,“+”指该环节应开展调查。
1、事发现场一般卫生状况
如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情况、 有否餐饮服务许可证、许可证的许可范围及是否在有效期内等。
– 病例对照研究 – 队列研究
2020/3/6
3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临床特征 – 时间分布 – 地区分布 – 人群分布 – 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结果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 队列研究
2020/3/6
33
5.食品卫生学调查
• 调查方法与内容
– 访谈相关人员 – 查阅相关记录 – 现场勘查 – 样本采集
2020/3/6
9
危害因素调查内容:
(一)访谈相关人员,查阅有关资料,获取就餐环境、可疑 食品、配方、加工工艺流程、生产经营过程危害因素控制 、生产经营记录、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信息;
(二)现场调查可疑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 销售、食用等过程中的相关危害因素;
(三)采集可疑食品、原料、半成品、环境样品等,以及相 关从业人员生物标本。
2020/3/6
2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开展病例搜索 • 进行个案调查 •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2020/3/6
2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病例定义的制定目的
• 搜索病例 • 分析研究
2020/3/6
24
病例定义
• 简洁,可操作,可调整。制定参数:
① 时间 ② 地点 ③ 人群 ④ 症状和体征 ⑤ 临床辅助检查阳性结果 ⑥ 特异性药物治疗有效 ⑦ 致病因子检验阳性结果
2020/3/6
25
• 可分为疑似病例、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
➢ 初期,可采用灵敏度高的疑似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 ➢ 后期,应采用特异性较高的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定义,以
分析发病与暴露之间的关联性。
• 被调查者应当在其提供的材料上签字确认 ?

2020/3/6
8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一)制订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 (二)统一个案调查方法,开展个案调查; (三)采集有关标本和样品; (四)描述发病人群、发病时间和发病地区分布特征; (五)初步判断事故可疑致病因素、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 (六)根据调查需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