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教学设计
指导者
吴云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指导者
白灵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课件制作者
李娟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其他参与者
杨宁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地形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正确认识我国地形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真实的地形是三维立体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并不陌生,但地形图却是绘制在二维平面上的,相对抽象,学生在课堂上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本设计利用“立体地形模型”在真实地形和平面地形图中搭建一个过渡桥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地形特征。利用成昆铁路选线的案例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地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人类因地制宜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多通道学习、探究的过程;理解铁路分布与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关系。
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因地制宜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复习旧知
指图活动:考考你
提问:请在《中国地形图》中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次指出我国的三大平原?
提问: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指图说出我国东西走向的一系列山脉?
过渡:请跟随老师的教鞭看这个区域东北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这个地区的地形格局我们如何描述呢?
追问:是四面都包围起来了吗?
教学方式:引导发现式
教学手段:中国立体地形模型、ppt、中国地形图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中国铁路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立体地形模型、中国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图,以及成昆铁路文字、图片等资料,通过多通道、多途径学习,帮助学生分析中国铁路分布与地形等影响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立体地形图,通过触觉感知地形类型及不同区域的地形差异;阅读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铁路分布特点;阅读资料,并结合中国立体地形模型说出地形等因素对铁路线修建的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进一步研究中国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节内容主要是针对地形特征的深化理解,并进一步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呢?过去更多的是利用视觉感官,学生读图感知,这种方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相比真实地形显得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本设计利用中国立体地形模型,借助学生的触觉感官,促使学生提升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地形的理解。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二)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地理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
领域
中国自然地理
教材
书名:地理(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版)出版日期:2014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李娟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实施者
李娟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提问:对比左、右两只手触摸到的山脉,说说两条山脉的差异?
2.触摸地形区
提问:触摸到的地形是什么形状的?推断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结合周围与中部的特征判断是哪种地形类型。
⒊触摸比较地形区
提问:分别描述你左、右手触摸的地形区特征?地表的起伏可能是哪种地形?根据地表特征和方位判断左、右手触摸的分别是哪个高原?
提问:通过刚刚的触摸感知,说说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和看平面地形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通道,之前我们利用平面的中国地形图,通过视觉学习中国地形,今天我们利用立体地形模型,通过触觉来亲身感受地形的起伏,学习和认识地形特征,通过这种多感官途径体验式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新的体验,对中国地形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教材中提到了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但缺少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设计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形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要素的影响。
学生情况: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地形都是三维的,但教材在展示中国地形特征和分布的过程中都借助的是二维地图,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化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立体想象能力。这对于刚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立体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薄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设计尝试借助立体地形模型帮助学生搭建从三维真实地形到平面地形图的桥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析图能力。此外,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对人地关系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本节希望在课堂中渗透合理看待人地关系的思想。
预设回答:东北平原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包围
三面包围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
设置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对第一课时中国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后续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复习过程中从单一地形到地形格局的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关注区域地形整体特征。
环节二:
盲人摸“像”
过渡:今天我们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地形,什么方式呢?请大家把目光投向这一侧的“中国立体地形模型”。
讲解:今天我们用双手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用触觉感知中国地形的特征,你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
讲解:讲解触摸立体地形模型的三种手势
活动:盲人摸“像”
活动要求:参与活动的同学蒙上双眼,在老师的引导下触摸立体地形模型,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1.触摸山脉
提问:触摸到的地形是什么形状的?推断可能是哪种地形类型?通过感知能说出山脉的走向吗?
过渡:这个区域是三面环山,中国地形有没有四面都被山地包围起来的地形?
追问:还有类似的地课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地形特征,并且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利用教鞭从北向南依次指出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学生指图说出东西走向山脉有:天山、昆仑山、阴山、秦岭、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