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保技术】文物保护学概论 (三)
【文保技术】文物保护学概论 (三)
•
日常用品的清洁、维护、修补修理、保护性涂层(河姆渡漆碗,防
虫防腐)、
•
工匠对材料的加工性能、使用性能及耐久性的理解和认识
• 二、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历程 • 十八世纪下半叶,Sir Hans Sloane雇佣修复师,预防性保护概念
出现。 • 1793年法国《共和二年法令》 • 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文物分析的文章于1795年由德国分析化学家
• 二、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 三、文物保护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 四、文物保护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第二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十条: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保护基本原则 一、原真性原则;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小介入,全程参予 三、文物保护要符合严格的技术要求和保护程序
文物库房的“十防”
• 防火、防震、防水、防盗、防潮、防雷、防干、防光、防污染、 防虫菌
• 人防、物防、技防 • 安全管理:防火、防盗 • 库房建筑施工:防震、防雷 • 环境控制:防水、防潮、防干、防光、防污染、防虫菌 • 现代化智能楼宇库房建设:恒温恒湿、避光、洁净
第五节 文物保护史概述
• 一、保护的起源 • 二、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历程 • 三、文物保护学形成的标志 • 四、中国文物保护发展简史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 4、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 5、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 四、当前主要工作内容(一 ~~~ 八) ☆ 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 1、考古发掘现场关键技术 2、可移动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3、文化遗产利用与传播综合技术等
• 文物保护理念的最小介入或零介入 • 世界第一部文保法规、第一篇文物检测文章的诞生 •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性” • 文物的三大价值 • 文物修复的三种模式 •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 • 保管文物、装箱的四字要诀 • 修复文物古迹应遵循的“五个原” • 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 •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六步” • 中国文物保护必须遵守的“七字真经” • 文物的八个特性 • “玉在九窍而尸不腐”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原则 • 文物库房的“十防” • 文物工作的十六字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保护的起源
•
人维持生命的需要和认识:对食物进行储存防腐处理、对尸体进行
装饰防腐处理—木乃伊、“玉在九窍而尸不腐”(一万年前的东湖
林人在鼻下人中放置玉石:冰晶石)
•
人对能够遮风避雨的载体—房屋建筑等整理和修复:如定期修缮、
用石灰保存石刻
•
人对物品的完整性和美的心理需求
•
对重要文献资料的储存保管:甲骨文的传世
• 第二章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 第一节 青铜器 • 第二节 铁器 • 第三节 金银铅锡器 • 第三章 硅酸盐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 第一节 陶瓷砖瓦 • 第二节 石质文物 • 第三节 壁画与彩绘泥塑 • 第四节 玉器和玻璃器 • 第五节 土遗址和墓葬(文物保护单位) • 第四章 有机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 第一节 纸质文物 • 第二节 纺织品文物 • 第三节 竹木漆器 • 第四节 骨角牙器 • 第五节 皮革与古尸
第五章 影音像类材料保护 第六章 文物保存环境控制 第一节 温湿度 一、温度 二、湿度 三、温湿度控制 第二节 光辐射 第三节 环境污染(降尘及污染气体) 第四节 生物(动植物、微生物)作用
• 保管文物、装箱的四字要诀: • 稳、准、隔、紧 • 稳就是双手捧持,放置安稳; • 准就是大小高低,轻重拿准; • 隔就是避免碰撞,分装间隔; • 紧就是缝隙填实,包裹束紧。
பைடு நூலகம்可识别性原则、退让原则、可逆性或可再处理性 四、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第三节 文物保护实验室
第四节 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及科研机构 文物保护的一般研究方法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 “考古一号”水下考古实验室
第五节 文物保护史概述
• 一、保护的起源
《文物保护学概论》
(三)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任务 • 第二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文物保护实验室 • 第四节 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及科研机构 • 第五节 文物保护史概述 • 第六节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任务
• 一、文物及文化遗产 • 1、文物的内涵和外延 • 2、文物的价值和特性 • 3、文物的分类 • 4、文物的劣变
•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仪器分析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研究视野不断 向纵深处扩展,使对问题的关注从物体的表面外观向微观世界挺进, 许多新技术如显微镜、X—光的应用使对物质的成分组成、结构及 劣变机理、颜料的薄层切片和腐蚀层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 推荐阅读: • 《科学的历程》 吴国盛 • 《尤里卡(Eureka)—— 科学精神的别样读本》陈洁
三、文物保护学形成的标志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保护的定义以及各种保护组织的建立、操作标准和 原则规范的制定
• —1930年,第一本专业论文集出版《Manual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aintings》
• —1950年,Inte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Artistic Works (IIC)国际文物保护委员会成立
• 二、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历程
• 三、文物保护学形成的标志
• 四、中国文物保护发展简史
• 1、青铜器的修复
• 2、书画保护
•
字画装裱技术
•
文物的传拓技术
第六节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物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1、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 2、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 3、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尺度
Martin Heinrich Klaproth教授发表,结果证明15枚古希腊、古罗 马硬币质地为青铜;
• 1834年,希腊《文物古迹保护法》 • 1913年,法国《保护历史古迹法》
• 世界上第一部与文物保护有关的法律,即1793年法国的《共和二年 法令》,因一位教士针对法国大革命期间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行径提 出意见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