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一、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师之..必有师 B.吾从而C.小学..者..而大遗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1.解释加点的重点实词: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是故..无贵无贱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圣人无常.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吾从而师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分)2.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分)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分)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分)8.《劝学》作者是____,名____,字卿,_____末期赵国人,先秦____学派的最后代表。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四.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4.假舆马者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5.用心一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五.说明下列句中有活用情况的词并解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六、特殊句式翻译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省略句1.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2.蟹(有)六跪而二螯3. 輮(之) 以(之)为轮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
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
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
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劭有惭色。
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注】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
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遂造太学受业受:同“授”,传授。
B.以父丧不行以:认为,以为。
C.因自赞曰赞:夸耀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之徒:这些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西入关②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③乃召见于楼上④十余年乃归乡里⑤绍乃举玄茂才⑥玄乃以病自乞还家A.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 D.④⑥3. 下列各组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玄少为乡啬夫②不乐为吏③进为设几杖④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⑤公车征为大司农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A.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⑥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6.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3分)(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3分)(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4分)【名句补充】(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勤学)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好学,及死不朽。
——佐藤一斋(博学)男儿须读五年书。
——杜甫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杨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恒心)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席勒(德国)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德)【事例链接】1.昆山无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
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他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他的著作,卷帙浩繁,博大精深。
仅就《日知录》而言,书中不仅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哲学,还有文学、考古、音韵等方面的内容,真可算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了。
2.人生路上,心无旁骛贾平凹是当代文坛颇为重量级的作家。
他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选择了写作之路。
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
20年来,他以一支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三重含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觉得有三重含义:第一是好学精神。
也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单向前辈学习,也向晚辈学,向智慧高于和低于自己的人学。
第二是“好”为人师的精神。
当人家向你学习时,耐心一点,认真一点。
孔子不但能做到有教无类,而且还能因材施教,对个性与天赋程度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三是正确处理好团队关系。
“三人”或以上的集体中,如宿舍中,如学习小组中,有人充当老师,有人则要充当学生。
各人充当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发挥出最大威力。
4.蜂蜜如何酿出一只蜜蜂要酿出一公升蜂蜜需飞行30万公里,吸允1200万个花朵的汁液,每次采集归来,还要把汁液从胃里吐出,由另一只蜜蜂吸到自己胃里。
如此吞吐120次到340次,汁液成为蜜汁,但这时的蜂蜜还有大量的水分,不适宜储藏,蜜蜂还要不断地鼓翅扇风。
使水分蒸发掉,最后变成浓稠的蜜糖。
由此观之,蜂蜜酿自于蜜蜂的锲而不舍中。
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文言知识复习 ( 编号:NO.2 )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共15分,3×5)1、A.(无:无论)2、D.(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从而: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小学: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3、C.(B项中的“也”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A,介词,跟/介词,对于;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4、C.(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分)1.不通晓句读,不解除迷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注意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宾语前置)(3分)2.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注意两个“于”的用法,一个表被动,一个是介词“向”。
)(2分)3.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3分)4.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在我之前出生)还是比我小(在我之后出生)呢?(3分)5.因此无论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