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阅读书籍介绍
1、名称:《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
2、作者:郭武群
二、读书目的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在新闻史上是一条绵延不断靓丽多彩的风景线。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的报纸文艺副刊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时期的文艺副刊做了深入剖析。

阅读此书能够对民国时期的文艺副刊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分析此时期文艺副刊办报思想的精华。

结合现代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困惑。

挖掘那个时代文艺副刊和当代文艺的关联点。

借鉴民国时期文艺副刊中的优秀思想,指导现代报业文艺副刊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三、读书内容
第一章文学与报纸联姻
1、主要内容
这一章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历史和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起源。

2、读书心得
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的端绪。

中国报业的兴起是与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文化渗透同步的。

从1874年2月4日第一章国人创办的报纸《循环日报》诞生开始,中国报业跟随着历史的车轮逐渐发展。

19世纪末迎来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期,中国近代报纸也开始注重本土化。

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就是在国人办报的大环境中孕育产生并蓬勃发展的。

关于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缘起,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当时新闻来源的不通畅和事实稿件的匮乏,办报人不得不以“诗词杂搞”等填充报纸版面中所留出的空白,以保证报纸如期出版。

另一种说法认为,民国时期报职业激烈竞争是导致文艺副刊生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初期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上的文字与报纸中其他形式的文字的相通性;中国文学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都促成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

可以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出现是报纸成型后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

第二章精彩纷呈的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1、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概况以及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名报文
艺副刊。

2、读书心得
自1911年至1949年,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从民国初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生长阶段;从1919年2月《晨报》率先革新副刊至20年代末,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转型阶段;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繁荣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民国文艺副刊经历了从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泛滥到宣传当时进步文化思想的聚集地的演变。

鸳鸯蝴蝶派产生于辛亥革命后,我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低潮期,副刊的革命性色彩明显减弱,消闲性作品上升为主流。

到了五四时期,人们的革命意识又高涨起来,出现了四大名报副刊,涌现出鲁迅、郭沫若、孙伏园、徐志摩等一批代表性的优秀文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站在时代前面的《申报·自由谈》,把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开创的现代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自成体系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在同业中率先采用了白话文。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成为革命进步文学的主战场。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弘扬了进步文化,繁荣了文艺创作,同时也教育、滋养了半个世纪的读者。


第三章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
1、主要内容
向我们阐述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4个基本属性。

2、读书心得
作者将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基本属性概括为:相对独立性、原生性、文学性和消闲性。

在提到相对独立性的时候,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许多具有反动背景和倾向的报纸,其文艺副刊往往是革命的进步的。

”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文艺副刊的相对独立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文艺副刊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报纸所不能发挥或不能达到的作用;可以利用文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故事情节陈述、人物塑造等方式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

文艺副刊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讲到原生性的时候,作者提到了“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的区分问题。

作者在论述时事、历史时,即使秉承客观公正原则,他所描述出来的时事、历史必然带有某些个人的主观色彩。

民国报刊文艺副刊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说到消闲性,作者给我给出的一个观点在于:文艺副刊要注重消闲性,又要不失品位,
不应该把文以载道和休闲对立起来。

“我们应该倡导积极地思想内容和轻松的娱乐形式的有机统一,以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需求。

”这一点对于当代的文艺副刊同样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对文学的变革和改造
1、主要内容
本章为我们讲述了现代报刊对中国文人的塑造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并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出现的报载小说、现代杂文和报告文学三种文学形式。

2、读书心得
稿酬制让从事文字写作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正当职业,文人既有了经济保障,又有了社会地位。

这也提高了文人对文字创作的热情,在开拓发展现代报业方面,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在介绍、翻译外国作品方面,他们是最先的创始者;在开发文学品种上,他们也做出了尝试,其中谴责小说的文学成就最高,言情小说的流布最广。

报载小说是文学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范例,尽管这一文学样式在出现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和硬伤,但它一直传承到今天,始终受到读者大众的喜爱,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现代杂文被视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灵魂”。

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把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开创的现代杂文推向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鲁迅无疑是《申报·自由谈》“杂文现象”的领军人物。

这种言简意赅,极具杀伤力的文体形式沿用至今。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文体。

“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总体来看,报告文学这从外国引进的新型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优势,在报刊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位置。

第五章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社团、文学流派
1、主要内容
向我们介绍了《民权报》副刊与鸳鸯蝴蝶派、《新民意报·朝霞》与绿波社、《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

2、读书心得
我认为鸳鸯蝴蝶派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亥革命后,当时我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低潮时期,副刊的革命色彩明显减弱,消闲作品成为主流。

他们以“有口不谈政治,寄情只在风华”为办刊宗旨,迎合了当时社会大众失落、普遍没有方向感的心理。

与此同时,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与清末民初中国沿海近代化大都市有着直接的关系。

鸳鸯蝴蝶
派的策源地是上海的《民权报》副刊,《玉梨魂》、《孽冤镜》的成功使言情小说成为该派创作的主流。

他们将读者对准市民大众,采用文学形式表达了中国近代市民社会的自觉和心声,推动了中国人文和社会的近代变革。

由于受到金钱利益的驱动,后期作品成为刻意迎合大众的“精神残次商品”。

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学品位,失去了原有的进步性。

绿波社是五四新闻学运动期间重要的文学社团。

《新民意报》文艺副刊《朝霞》见证了她酝酿、筹备、成立、发展的全过程。

绿波社以繁荣新闻学为宗旨,组织会员展多方面的文学活动。

编辑出版新闻学报刊是绿波社的重要活动内容。

《朝霞》紧随文学发展的步伐,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新诗初期理论的确立多有建树,并且还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

绿波社使当时热爱新闻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是一个积极进步、充满朝气的团体。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个“强调文学自身发展,带有艺术独立于政治斗争倾向”的文学流派——京派。

促成北平文人、作者结成京派的直接原因,是沈从文在《文艺副刊》第八期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所引发的“京派”与“海派”的争论。

他鼓励“作者诚实地去做”、“假如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还怀了一份希望”,“最需要的就是文学态度的改变”。

“京派”以自身对文学的理解、追求和创作上的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位置,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在“京派”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始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读书总结
民国报纸副刊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亮点,现代报纸副刊也应该吸取其经验。

一份成功的报纸副刊,绝非只有“传播新闻信息”这个单一功能,副刊承载着拓宽报道领域、开掘报道深度、提高报纸品位、陶冶读者性情等功能。

对民国报纸文艺副刊历史嬗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辩证的地看待当今副刊的障碍与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产和消费市场复杂多变,报业市场更是丰富多彩。

而报纸副刊呈现高雅与通俗,俏皮与严肃,时尚与平凡,不断地交替转换的形态。

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蕴涵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今报纸副刊的良性发展,还需要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以加强副刊传播效果为手段,以加强副刊创新性为重点,将传统与时代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报纸副刊更快地融入到新世纪全球信息化的海洋之中。

姓名:卢璐
学号:13213910
班级:13级新闻与传播硕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