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为海外战略浅析

华为海外战略浅析

中国华为的挑战去年6月,托恩•安•德•施蒂格(T o n a n n d e S t e g g e)在阿姆斯特丹的办公室收到一家中国电信设备商寄来的信,信中表示想成为荷兰移动运营商T e l f o r t公司的供应商。

作为T e l f o r t的首席执行官,安•德•施蒂格先生此前从未听说过来信的这家公司,于是对它的提议没有多加考虑。

但该月晚些时候,在安•德•施蒂格先生担任董事的一家研发集团的会议上,这家中国供应商的名字再次出现。

据称这家公司以远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有竞争力技术,这引起了这位首席执行官的兴趣。

他让手下去搞清楚,这个华为科技(H u a w e iT e c h n o l o g i e s)的背景。

跻身一流不到6个月,T e l f o r t就选择华为来建设它的第三代(3G)移动电话网络,并拒绝了爱立信(E r i c s s o n)的报盘。

而爱立信自1998以来一直是T e l f o r t的主要供应商。

T e l f o r t与华为于去年12月签定合同,这份合同标志着华为在欧洲竞争激烈的3G市场上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也标志着华为跻身一流电信设备供应商之列。

“我完全相信……三年之后,华为将成为电信领域最大的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安•德•施蒂格先生说。

他曾担任爱立信驻荷兰的首席执行官,直到1999年。

华为是中国最大的电信基础设施设备供应商。

公司去年的国际销售额是亿美元,它正在努力,希望2008年前把这个数字提高到100亿美元以上,同时其低价格、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正在吸引全球的关注。

与之竞争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不断咨询行业分析师,并委托相关人士研究华为的动作。

最近,来自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教授小组花了。

一周时间,在华为在深圳超现代化的庞大园区内进行个案研究对行业的威胁华为的崛起引发了一些具有全球性意义的疑问。

中国能否在价值链上攀升,在高科技行业中重复其在低端制造业的巨大成功呢?如果能,那么这对高科技领域老牌领先企业的威胁有多深呢?这些企业便包括阿尔卡特(A l c a t e)、思科系统(C i s c o S y s t e m s)、爱立信、朗讯科技(L u c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e s)和北电网络(N o r t e l N e t w o r k s)。

华为、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L e n o v o)和电子巨头T C L等中国科技电子公司的地位日渐显著,暗示了中国企业的雄心可能会以种种方式重塑各自所在的行业。

2003年,T C L与法国汤姆逊(T h o m s o n)联手创立了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公司。

去年12月,联想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 B M)个人电脑业务的消息宣布,这起收购令联想得以使用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

华为由前人民解放军军官任正非帮助创办,8年之后的1996年,该公司开始考虑海外扩张。

当时华为在中国市场上已是领军企业,目前在向该市场以外寻找多元化增长来源。

此前它已向香港电信运营商和记黄埔(H u t c h i s o n W h a m p o a)出售过交换机。

目前,公司高管已到达非洲、巴西、东欧和俄罗斯等国,以寻找商机。

“电信业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华为欧洲业务总裁邓涛(E d w a r d D e n g)表示,“如果公司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全球做生意。

”积极主动战术有人认为,中国企业生产廉价、不可靠的产品,华为正同这种观念作斗争。

作为一家新进入的企业,该公司一直采用积极主动的战术来赢得合同。

价格一直是它最有用的手段之一。

该集团依靠着在中国的一群工程师,而在中国,人们的工资是更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原因,华为的产品价格可以比老牌供应商的低30%。

爱立信销售与营销部执行副总裁贝尔特•努而贝里(B e r t N o r b e r g)回忆说,当他3年前在老挝和柬埔寨等国第一次遭遇华为时,其价格“低于我们的底线价格”。

为了赢得合同,华为还提供了一些有力的刺激手段。

2001年,法国电信运营商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N e u f T e l e c o m先前已圈定了一些公司,将邀请它们投标,建立一个宽带互联网络。

这时,一位华为高管打来电话,询问能否让华为也参与这份合同的竞争。

“我们颇感兴趣,但(他们)在中国,(我们想)他们在法国这边部署网络的能力如何呢?”N e u f的首席执行官米歇尔•保兰(M i c h e l P a u l i n)回忆说。

华为管理人员回头带来一份无可匹敌的报价:他们将建设部分网络并负责运营3个月,以便N e u f 的工程师对之进行检测——统统免费。

华为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这部分网络,据保兰先生估计,建设花费为数百万欧元。

这家中国公司赢得了这份合同,并为N e u f节省了原本所需支付费用的10%至20%。

客户形容说,华为很乐意定制技术,以满足客户的特殊要求。

“他们列出要求,然后作出回应,”保兰先生说。

日本公司在开始海外扩张时,常从总部派遣管理人士前去。

华为则不同,它设法雇佣本土人员。

“以往我们每年都会在一些城市开展招聘活动,主要是上海和北京,”邓先生说,“但现在,我们在巴黎、伦敦、纽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展开招聘。

”本土雇佣战略在法国,华为把硬件安装和一些服务外包给当地合作伙伴。

公司表示,它的销售和项目经理也是从本土雇佣的,尽管最近对华为在巴黎城外办事处的一次访问中发现,其中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

“业务发展并非如此困难,”华为欧洲业务副总裁P a t r i c k W e n说,“最困难的部分是服务,因此我们用了许多本土工程师。

”华为一直竭力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家跨国公司。

它在德国的首批管理人员如此渴望适应环境,因此用笔记记下人们的穿着。

“德国和中国不一样,”华为法兰克福办事处的业务开发经理索伦•皮尔谢尔(S o e r e n P u e r s c h e l)说,“如果一名技术人员去(客户办公室)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那就不太合适。

”这些战术帮助华为在2003年获得了亿美元海外合同销售额,远远超过总部同在深圳的国有竞争对手中兴通讯(Z T E),中兴通讯同年在中国以外市场的合同销售额约为6亿美元。

虽然与电信设备行业巨头公司的标准相比,这些数字还很小,但华为和中兴正在整个行业激起涟漪。

“为了降低成本、使自己的价格更具竞争力,这些跨国公司都在进行重组和整合,而这一切的部分原因都在于,中国企业在市场提供的价格较低,”研究机构加特纳(G a r t n e r)驻北京的首席电信分析师田雨(T i n a T i a n)表示。

作为削减成本努力的一部分,全球电信提供商正把更多业务活动转移到中国,以利用中国低成本的工程和制造能力。

阿尔卡特分别与上海贝尔(S h a n g h a i B e l l)以及T C L 建立了合资企业。

上海贝尔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商,而T C L是电子品巨头企业。

北电网络已与电子产品集团中国普天(C h i n a P u t i a n)结盟,制造3G移动设备。

思科系统正投资3200万美元在上海建立一个研发中心。

J u n i p e r N e t w o r k s也在北京建一个研发中心。

电信咨询公司I n t e r c e d e n t A s i a驻香港的董事总经理罗斯•奥布赖恩(R o s s O’B r i e n)认为,华为的战略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一种方法,当它们不得不为客户提供更复杂的服务时,可以用这种方法省钱。

“从某些意义上说,华为揭开了科技基础设施远景的面纱:东西越来越先进,但(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便宜。

华为是第一家这样的公司……它(对运营商)说,好吧,现在有下一代(科技),便宜、免费。

”华为和其它中国高科技公司将影响它们的行业,但这种影响有多大,将取决于它们是否有能力在展开国际扩张的同时,又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于外国竞争对手。

专利技术还是拷贝专利?日本和韩国公司在打入国外市场时,会碰到一种情况,即它们的产品被认为是劣质的,同样,华为也会遭遇一种挥之不去的担忧,即人们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担心。

一位在华为呆过一阵的观察人士表示,华为有很多产品似乎是从业内其它公司的产品中派生出来,不管是来自“专利挖掘”,还是来自反向设计。

前者是一种合法程序,仔细搜寻各种专利资料以发现机会,而后者包括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把它拆开,并在对手的设计基础上设计出一种产品。

“我从未看到它们制造的哪样东西是用原创技术,”此人表示。

华为强烈否认这点,并指出,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申请的6500项专利可以作证。

华为在这方面已不止一次碰到麻烦。

两年前,思科系统曾向德州一法庭起诉,称华为盗窃其知识产权并侵犯其版权。

在华为同意修改引发争端的产品后,这场官司才得以了结。

去年7月,在芝加哥博览会上,富士通网络通讯(F u j i t s u N e t w o r k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抓获华为的一名工程师,当时他正将富士通一件网络设备的外罩拆下,拍摄内部电路的照片。

华为稍后解雇了这名员工,并表示他的行为不是华为授意的。

华为的一些竞争对手表示,华为还没跟上行业革新的步伐。

“我注意到,亚洲厂商在整合这些新技术的速度上落后了,”阿尔卡特移动通讯业务的首席运营官马克•鲁昂内(M a r c R o u a n n e)表示。

他是指将高速互联网连接、语音和视频点播结合起来的服务,电信运营商正开始提供这种套餐服务。

华为驳斥那些对其创新能力的质疑。

“这是无稽之谈,”执行副总裁徐直军表示。

他不假思索地列出一份技术产品清单,这些产品都是华为首先推出的。

“如果你和我们的竞争对手交谈,它们总会这么说。

对它们而言,这是在这些市场阻挡我们的最有效策略。

”财力资源不过,对于华为还有其它中国高科技公司来说,持续的海外扩张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财力资源。

华为的扩张成本很难测算,因为它不是上市公司。

虽然华为正考虑首次公开发行,但它目前依赖现金储备和银行贷款为其增长提供资金。

2001年10月,公司以约亿美元现金的价格将一家供电子公司卖给爱默生电气(E m e r s o n E l e c t r i c)。

去年11月,公司获得29家银行的亿美元银团贷款,这些银行包括荷兰银行(A B N A m r o)和汇丰银行(H S B C)。

中国国有银行也助了华为一臂之力:中国进出口银行(E x p o r t a n d I m p o r t B a n k o f C h i n a)已贷给华为6亿美元,用于到2006年末的出口信贷。

去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C h i n a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a n k)表示,将在未来5年内给予华为及其海外客户100亿美元信用额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