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本学期学生记者团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差不多全部结束。

从一区的角度而言,本学期要紧以“带新记者”为主,其工作事实上是以二区工作为中心的,但二区新学生记者的成长并别如预想中的那样迅速,而一区学生记者的工作则因为包括课业繁忙在内的诸多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

三个需要引起注意的咨询题:
1.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
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打算、优秀共产党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算是说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学日子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一般学生日子的层面,对新闻和副刊的支持也别脚,彻底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紧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日子失去新奇感。

依照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基本基本上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

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自己学习要求都很高,因此忽视记者团工作也能够理解。

另一方面,学校对学日子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日子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进展,有特色的学日子动特别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干创造了困难。

因此在看到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的事实并且,也应注意到其客观的原因,而且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编辑部需要的事情下依然竭力分担了一部分报道任务,比如电工电子大赛、创新、微软小学者等稿件。

针对这种事情能够弱化交稿指标,而改用指定活动,即别强调“每人每月3篇稿件”如此量化的指标,而改用由编辑部指定一区学生记者报道任务,并且还能够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例如对每学期交稿质量最差或数量最少的学生记者劝退。

如此一区学生记者别用自己寻觅新闻素材,而由编辑部统一治理报道任务,一方面均衡了一区学生记者的出稿数量,另一方面也催促别积极的一区学生记者努力提高自身新闻素养。

本学期的一区学生记者工作,实质上差不多实行了该办法,但别够全面完全。

2.一区学生记者例会出勤率低
思考到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还是很低,但值得
确信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

这说明例会制度真的存在别脚,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别到保证。

因此希翼未来的例会能有一具大伙儿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用心记笔记等。

其中评报机制在年有,但之后因为公寓收别到报纸等原因而停止,希翼未来能够恢复。

每周周末点评上上周出版的《哈工大报》,假如公寓无法收到报纸,一区学生记者能够有大约一周时刻来编辑部索取报纸,别妨碍评报。

评报一方面能够催促学生记者看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交流稿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报纸的一种反馈,了解大学生想看怎么样的报纸,对校报的长远进展也有一定作用。

而会议纪律咨询题则要紧因为会议地方设在编辑部,电脑面前,有人上,有人改稿,造成了别用心听例会的现象。

希翼能够出台例会纪律条例,用规章制度说话,维持会议纪律。

3.一区学生记者采写能力层次别齐
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别熟悉、交稿质量别高是别争的事实,导致这种事情的原因要紧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

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别到锻炼,采写能力也没有很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能力的培养,总
别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

因此解决这一咨询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前两个咨询题。

两件值得欣慰的事:
1.级学生记者都很团结
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特别艰难,一整天,很累,但也看出大伙儿的团结。

活动参加者、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这个山很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依然爬了上去,下山之后很累,但留给我们的回顾很甜蜜。

”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很深。

”日子中,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怀、帮助。

因此有一件情况需要明确:学生记者团的基础是成员间的感情。

希翼这一点能够向下传承。

2.学生记者新老交流
本学期,李丽、邓海峰、马立军先后回到二区,为新记者说述自己的记忆,级一区学生记者除1人外,也都回二区与新记者交流经验,吉星老师坚持参加二区例会,作为一区负责人,我参加了后半学期二区的例会(前半学期因为课程原因,未能参加)。

这都为新老学生记者的交流制造了条件。

而为了更进一步交流,希翼每学期能够有一
次新老记者的团队训练,我将联系team为学生记者团进行团队训练。

一份统计:
一区学生记者在大三之后,是否会留在校报?周年校庆,也算是级学生记者大四的时候,是否能分担部分采写任务?综合平时表现,是否能托与重要稿件?经过平时的交流,大致有以下统计,作为备案。

……
一些初步设想:
1.编辑部统一安排学生记者采写任务制度
学生记者自行发觉新闻线索,应先与编辑部沟通,确定该新闻是否能够报道;
编辑部需要分配给学生记者的任务时,依照学生记者平时交稿数量,尽量均衡地分配,即先询咨询交稿最少的学生记者是否同意任务,以此让每个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学生记者有权同意编辑部的任务,也能够无理由拒绝;
关于比较重要的活动,能够分配给两个或多个学生记者完成,以保证采写质量;
同意编辑部任务学生记者应该按时交稿;
每次学生记者交稿,依照任务难度、完成效果等,由编辑部评分,对每学期总得分最低,或低于平均分过多的学生记者进行劝退。

2.例会评报制度
一区学生记者每周周末进行例会,例会上对上上周的报纸进行点评;
每个学生记者对新闻版、副刊版、周末谈、校园说坛、工大人采风、学者林等学生记者可能涉及到的栏目或题材进行学习;
学习包括指出每篇文章的优、缺点,或请该篇文章的作者现身说法;
每周评选一篇“我最爱看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3.对大一新学生记者培养的一些建议
大一学生记者招新名单确定后,第一时刻组织团队训练,增进内部交流;
大一学生记者培训原则上安排在二区,由编辑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记者主说;
大一学生记者上半学期原则上别强调新闻价值、新闻采写技巧,只强调交稿数量、错别字、新闻倒三角结构、新闻标题拟定;
大一学生记者下半学期要求每人在新闻上发表稿件超过5篇(这需要新闻的支持,对有些新闻价值别大的学日子动准予上),在校报上发表至少一篇周末谈或者副刊;
大一学生记者别独立制作专版,原则上别独立同意重大采写任务;
鼓舞大一学生记者到一
区参加采写活动,并与高年级学生记者交流;
大一
学生记者来到一区后,推行验收考试,对别合格的学生记者赋予清退。

4.与学校其他学生记者团交流
与研究生记者团、治理学院记者团交流,互相参加例会。

我作为负责人,如今差不多和他们的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将互相安排学生记者参加对方例会,及时沟通,协调新闻报道,交流稿件,联合培养,联谊。

固然这些都不过初步设想。

下学期工作安排
新陈代谢总是无法更改,下学期的主力无疑是如今二区的新学生记者。

二区的工作希翼能够彻底交给马琦,其采写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差不多得到大伙儿的认可。

张宽因为保研时刻比较充裕,希翼赋予指导,并参与一区的团队建设工作。

李玉才的责任心在多次稿件交流中得到体现,他是唯一一具将稿件历时一具多月,前前后后修改了3遍,还咨询我该稿件是否符合校报标准的学生记者,希翼给他更多的机会,培养成继张宽、马琦之后,二区的负责人。

一区方面,我将留任记者团,但希翼2007级学生记者团自我治理。

我推举韩春为副刊学生编辑。

韩春文笔大伙儿有目共睹,在副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校内日志上也是诗歌别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特别踏实,每次例会都按时参加,团结周围的学生记者,对自己稿件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我相信他能做好学生编辑的工作,假如可能的话,我还希翼他能接任一区记者团负责人的工作。

我推举刘森负责记者团的外联工作,要紧是与治理学院记者团、研究生记者团的沟通,包括互听例会、共同完成专版。

刘森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但工作特别积极,经常与老记者沟通,下学期初我将和刘森具体进行外联工作,并相信刘森能将这件事做好。

我推举刘杨为三版学生编辑候补。

刘杨也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人文学院,时刻上比较充裕,工作积极,是二区新记者中交稿篇数比较多的学生记者,他本人也情愿成为三版学生编辑。

但刘杨缺少一份踏实,至少是他还没有表现出他踏实严谨的一面,希翼给他一具表现踏实工作的机会,让他尝试三版学生编辑,再决定是否留用。

此外,记者团blog的使用事情、记者团系统培训、记者团团体出游、记者团聚餐等咨询题还需要解决,这兴许是我
最后一次写记者团总结报告了,兴许只能把这些咨询题留给那些后继者了,怎么说,他们才是希翼。

</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