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翁苗红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用以管理情绪的具体方法。
根据情绪调节的目标可将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三大类:注意部署、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
儿童情绪调节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04-04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有何种情绪、何时有情绪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情绪的影响过程[1]。
从这个概念可知,情绪调节包括个体降低、保持和增强积极或消极情绪等内容。
本文主要涉及了儿童降低消极情绪这一方面。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帮助儿童迅速有效地适应社会情境,促进儿童身体[2]和心理[3]的健康发展。
在面临同样的情绪困扰时,不同儿童会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例如,在面临期末测试时,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
有些学生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而降低了焦虑情绪,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场测试而不是检测能力高低的工具;有些学生则找几个要好的同学去游乐场好好放松,暂时不去想考试的事情。
又如在处理愤怒情绪时,有些儿童会出现攻击行为;有些儿童会选择离开让其愤怒的情境。
儿童在调节情绪时都会采取哪些方式?儿童情绪调节之间的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人们用以管理情绪的具体方法[4]。
比如,幼儿刚入园时,在不得不和父母亲分离而产生痛苦的情绪后,可能会寻求新环境下较为亲近的人(比如老师)来得到安慰,也可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至其他活动上,如搭积木。
格罗斯(Gross)等根据情绪产生的过程模型(注意—评价—反应)的理论框架将大量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归类[1]。
这个模型将情绪的产生分为一系列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是情绪调节的一个潜在目标[5]。
也就是说,情绪调节的目标可以是注意、评价、反应这三个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
于是,根据情绪调节的目标可将情绪调节策略相应地分为注意部署、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三大类(见图1)。
图1 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一)注意部署注意部署(attention deployment)是指儿童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如何通过调节注意来影响他们的情绪。
此策略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使用了。
Fox发现两岁的婴儿能将注意从引起不适情绪体验的人或物转移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上[6]。
其中两种主要的注意性策略是转移注意力和从事替代活动。
转移注意力包括将注意从厌恶事件上移开和注意令人愉悦的事件。
例如,在令人厌烦的谈话中将视线移至天花板上。
儿童为了降低独自睡觉时的紧张害怕,可能会想象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件,比如周末去哪里游玩等。
进行替代活动是指将注意集中于情境的其他方面,或者将注意从当前情境中移开。
当要求暂时得不到满足、面临害怕等负情绪时,儿童更多会通过进行其他活动来调节情绪。
例如,在等待美味食物的煎熬过程中,儿童会主动投入其他活动,如和同伴游戏、画画等。
有研究表明,消耗工作记忆资源的任务能有效地降低不适的情绪体验。
(二)认知改变认知改变(cognition change)是指通过改变对个人所处情境的评价来改变情境对情绪的影响。
例如,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求停止理发,他说电动理发器发出的声音像是魔鬼的吼叫一样让他恐惧。
他的父亲知道他特别喜欢火车,就告诉他说电动理发器发出的声音就像是一辆火车在他头顶上行驶发出的声音而不是魔鬼的叫声。
这个孩子儿童就这样因父亲对事件的重新解释而安静下来。
认知改变的三种主要形式有防御性偏见、认知重评和表达书写。
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指出,人们可能歪曲对现实的感知从而避免焦虑和其他形式的负情绪。
防御性偏见是指个体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认知偏见,包括有选择性地遗忘信息、进行自我保护的归因、在没有危险的领域夸大自我概念、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和贬损他人等行为。
当儿童因测试成绩考得不理想而被其父母指责时,儿童可能会通过多种形式为自己辩护,比如成绩考得不好是因为答题不认真,而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笨;或者说他这次的成绩比班上其他很多同学都要好。
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是指通过改变对事件的主观评价来降低事件对情绪的影响。
拉扎勒斯(Lazarus)让学生观看一个关于切割包皮环的宗教仪式的电影,并且操控电影的配音[7]。
部分被试听到的配音是否定手术痛苦并强调手术快乐的一面,以此使电影带来的负性情绪最小化。
其他被试观看电影时听不到任何配音。
同没有配音组相比,听到配音的被试皮肤电水平更低,并且快乐心情等级更高。
实验表明引导被试重评具有负面效价的电影降低了消极情绪的体验。
认知重评不但能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表达,而且不会影响情绪调节过程中对事件信息的记忆,因此是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书写(expressive writing)是指将体验到的情绪及对情绪事件的认知转化为文字,常见的形式是记日记。
表达书写促进对讨厌的情绪体验进行认知整合。
研究显示,表达书写降低了情绪痛苦的水平并且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8]。
产生这种效果可能是因为表达式书写有于将令人不安的情绪体验转为条理清晰的描述,这种描述降低了对情绪痛苦的反应,促进了对自身和个人情绪的洞悉[9]。
(三)反应调整反应调整(response modulation)出现在情绪产生流程的后期,是在反应倾向被激活之后进行的。
它是指尽可能直接地影响情绪的生理、体验或行为方面的反应。
例如,寻求亲近、身体运动和放松等都能够被用来降低负性情绪的生理和体验方面的反应。
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外面受到欺负或惊吓时,常常会跑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年龄较大的儿童在经历消极情绪后经常会找要好的同伴来寻求安慰。
表达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作为反应调整的另一种形式,受到大量研究和关注。
表达抑制指的是禁止正在进行的情绪表达行为。
例如,儿童在一场测试中考得很糟糕,他会通过调节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行为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Gross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表达抑制降低了积极情绪如快乐和自豪的体验,却并没有降低消极情绪如焦虑和恐惧的体验,并且增加了交感神经的激活。
抑制情绪的行为表达消耗了认知资源,会削弱情绪调节期间信息的记忆。
在社会领域,抑制个体较少分享他们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他们较差的社会支持[10]。
发泄也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例如,儿童愤怒时会大喊大叫、对他人进行身体和言语攻击、摔打物品等。
研究显示,发泄愤怒实际上增加了愤怒和攻击性,它就像是给愤怒的想法和行为倾向添加了燃料,促进了愤怒情绪和行为[11](见表1)。
表1 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二、影响情绪调节的因素儿童情绪调节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生理因素个体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等的生理发育对个体的社会性的发展——情绪调节的发展起到生理基础的作用[12]。
大脑的成熟度不同,情绪调节也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
新生儿出现内源性微笑是自然发生的和反射性的,它只发生在新生儿的睡眠中。
当新生儿经受饥饿、寒冷等生理体验时,则会通过竭尽全力的哭喊来表达痛苦情绪。
这些情绪调节行为是原始的生物本能,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种先天性条件反射。
约两个月后,婴儿逐渐对养育者的面孔和声音等社会刺激表现出更多的微笑。
从五六个月起,婴儿出现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等情绪,陌生人接近时出现痛苦反应,而养育者返回其身边时他会停止哭泣并表现出快乐和满足。
这些越来越主动的情绪反应是伴随着大脑皮层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而出现的。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表现出易变、冲动、不稳定等特点,情绪调节能力较弱,这和他们大脑皮层抑制过程较弱有关。
青春期少年大脑发育加快,脑区的兴奋性增强,容易导致情绪上的冲动、鲁莽和急躁。
此时的神经系统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青少年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情绪趋于稳定和理智,其情绪调节能力会不断增强。
(二)心理因素在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心理因素上,人格特征和气质因素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例如,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情绪困扰,并且对消极情绪敏感;外倾特质的个体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寻求激情,能愉快地融入环境,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黄敏儿、郭德俊的研究结果显示,外倾特质的个体较少关注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情境,所以他们更可能增强积极情绪,减弱消极情绪。
神经质的个体更多关注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情境,而较少注意可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情境,故他们可能更多地体验到消极情绪,而较少体验到积极情绪。
有研究者将气质分为三个维度:负情绪性(negative emotionality),正情绪性(positive emotionality)和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
负情绪性和正情绪性是就正负情绪的体验水平与反应强度来说的。
负情绪性是指一般的情绪困扰和对积极情绪的敏感性。
正情绪性是指个人对生活的热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力水平和参与环境的愉悦度。
努力控制是气质的调节维度。
它指的是调节反应的过程,包括个人控制或调节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或注意。
高水平负情绪性或者低水平努力控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感调节异常行为,在处理积极情感时出现更多不适应的反应。
尤其是高负情绪性和低努力控制结合的青少年,他们的抑郁症状水平最高。
而高负情绪性和高水平努力控制结合的儿童可能有较好的技巧和策略去调节压力情境下引发的消极情绪。
Gross的研究显示,气质不同的个体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调节策略。
高水平负情绪性的青少年较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高水平正情绪性的青少年则较少使用抑制策略。
认知重评策略在管理过多的消极情绪时可能更有效[10]。
(三)社会因素1.亲子互动父母的情绪表达对儿童情绪调节具有影响。
在情绪调节因素中,家庭因素被研究者们看做是重要的潜在变量。
Denham等人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表达模式是儿童处理情绪的一个重要预测源。
例如,父母在家庭中较多地表达积极情感,其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会出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反之,父母较多地表达消极情感,其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则较易出现攻击行为。
Garner1995以平均年龄为17.7个月的婴儿为被试,结果发现母亲在家庭中较多地表达积极情感和儿童的自我安慰调节行为成正相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
本文将教养方式分为父母条件控制和父母自主支持方式(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父母条件控制是指当儿童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或特征时,父母就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情感(parental 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PCPR),反之,父母就提供他们的孩子比平时更少的关注和情感(PC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