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及个人简介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
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
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
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
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
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
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
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
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另外,他首创新
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
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尽如人意。
首先,清楚。
能用那样轻松的白话文,把道理说得那样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几乎可说并世没有第二人;其次,胡适的作品多是思想的辨析,文采上感情上有他的欠缺。
他的文章之用心,偏向于思想处多于散文艺术方面;最后在驳论文章时,说理的严密,分寸的恰切,语气的肯定。
胡适先生是名家大家,文章众多。
其文章特点岁思想变化和传做背景略微有变化,总结时注意文章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然后总结对应文章特色。
思想成长历程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曾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
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哲学观点实用主义胡适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门下,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用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事实求是。
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
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用主义。
自由主义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
胡适要告诫的正是,对于异己的声音应该多一点容忍,多一点宽容,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
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
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
间的相互容忍。
大同主义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
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
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
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
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胡适在一个最现代化国家的黄金时代中摸爬滚打,浸淫在规范化的民主政治体系中。
很快他就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登上了更开阔的舞台,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观察思考中国。
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主义者。
”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乐观主义胡适鄙视东方的圣人那种无为。
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
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
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
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
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
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