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体班党校培训工作的重心确认

主体班党校培训工作的重心确认

主体班:观察党校核心功能的重要“窗口”公共管理教研部赵勇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校是党委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党校内部培训班次有“主体班”和“非主体班”的区分。

“主体班”是党校内部一个独特的称呼,是具有党校特点的、有深刻意涵的一个重要概念。

分析“主体班”概念的缘起、设置的意义,了解“主体班”运作的特点和规律是观察党校在政治体系中地位和功能的重要“窗口”。

“主体班”的设置一方面体现了这些班次是党校的主体,对“主体班”学员进行培训是党校承担的主要工作,是党校培训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地是反映了党校的核心功能是通过理论武装、党性锻炼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和灌输对学员进行“主体性”塑造,将党的干部塑造成为制度的“主体”、“行动者”、“行为者”,并且通过战略思维、世界眼光、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作为制度“主体”的“行动者”、“行为者”的行动、行为能力。

“主体班”明确了党校工作的重心,也体现了党校的核心功能和价值。

一、概念溯源:“主体班”的缘起考察历史可以发现,“主体班”这个称谓起源于1983年的《中央党校今后教学工作的意见》。

《意见》规定,培训班是今后中央党校的主体,培训班主要培训地级和省级领导干部,学制二年。

当时的培训班主要是负责所谓“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训练。

从这时开始,“主体班”成为党校内部的一个重要设置。

中国共产党1995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党校的主体班次是进修班、培训班和理论班。

2008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主体班”这个概念,但是它规定党校的班次主要包括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等,同样也大致体现了“主体班”的范围和要求。

与“主体班”相对应的是“非主体班”。

“主体班”和“非主体班”的划分标准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员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是否属于党的组织部门和党校“计划”培训的范围。

其中学员性质是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学员的性质决定了是否纳入党的组织部门和党校“计划”培训的范围。

当前,党校的学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领导干部”,即已经取得领导职务,掌握了一定权力的干部;2、“中青年干部”,也就是所谓的“后备干部”,即进入待晋升序列、有可能获得更高职位的干部;3、少数民族干部,主要是新疆、西藏地区的民族干部;4、基层党校的教师;5、将来有可能进入“权力精英”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与此相对应,党校的班次就有领导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师资培训班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班次。

目前,党校“主体班”的范围有所扩大,上述班次除了研究生教育以外,其他的都属于“主体班”。

党校的“主体班”都是围绕统治“权力”的维系和生产以及“合法性”的保持和延续而设立的,被纳入党校“主体班”培训范畴说明这些班次学员在中国共产党权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他们是党的权力再生产体系的重要环节。

党校系统的培训是分层次、分类别的,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这种分层次和分类别主要是以“职级”作为基础的。

例如,中央党校主要负责省部级、厅局级和县委书记等职务层次的党的干部培训。

当然,也有一些培训班次由于自身在权力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对较少考虑“职级”。

前面提及的少数民族干部班和师资培训班就是如此,将他们纳入党校培训范围表明他们在权力系统中有重要作用,前者强调对“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认同和统一,后者重视将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意图准确地贯彻到基层,即重视“意识形态”层面的“政治正确”。

主要以“职级”为依据对学员进行划分并组织培训,一方面有利于党的组织部门和党校抽调学员进行培训,将具有同质性的人组成班级,一定程度上也便于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另一方面,“职级”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权力基础上“区隔”的形成并且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区隔”的社会关系,促进形成所谓的精英阶层。

正如布尔迪厄在《国家精英》一书中所言,“……在社会鸿沟的形成和群体分离的过程中,经过仔细选拔之后录取的学生被建构成了一个被分离的群体;当人们将这一过程当作合法化的选择来理解和认同的时候,它本身就会孕育出一种象征资本;如此建构起来的群体限制越严,排他性越强,其象征资本的意义就越大。

垄断获得认同,就会转化为精英。

”正因为如此,不同职级的党的干部需要到不同层次的党校接受培训,党的干部将能够到更高级的党校接受培训作为目标,一些党的干部也以曾经到中央党校——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最高学府”接受过培训为自豪。

二、重心确认:“主体班”的“显在功能”对“主体班”的功能进行透视可以从党校自身和党校培养对象两个方面分析,从党校自身分析,“主体班”说明了党校的工作重心,这是“主体班”的“显在功能”;从党校培养对象分析,“主体班”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希望党校塑造培养对象的目标,这是“主体班”的“潜在功能”。

在“显在功能”方面,“主体班”这个称谓的明确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中央文件形式确认的,体现了党校的工作重心。

第一,从理念上看,“主体班”称谓的形成和确立明确了党校工作的主体是教学,同时在教学的各个班次中“主体班”又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党校工作的重心,而其他班次的培训教育工作相对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正如《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所规定的,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而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队伍建设处于关键地位,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在党校工作中处于保障地位,教学以外的其它工作必须也应当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工作。

这体现了党校中“校”的特征。

同时,在党校的教学班次中,既有党内有计划地对党的干部进行培训的“主体班”,也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相联系的学历教育方面的相关班次,还有与市场密切联系的其它班次。

其中,“主体班”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塑造出党校中“党”的属性,体现了党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部门其主要工作和工作重心是有计划地对党的干部进行轮训和培训。

第二,在资源配置方面,无论是中央党校还是地方党校一般都集中各方面最优秀的资源来从事“主体班”的教学、服务和管理工作。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各级党委的领导人以及党的各个部门负责人往往不定期地到党校就“形势和任务”等方面对党的干部作报告,这是其它从事干部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所难以获得的资源。

党校内部也从师资、设备等方面集中一切资源服务于干部的培训和教学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资源配置,保证“主体班”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成为党校的工作重心。

第三,从划分标准来看,“主体班”确认的标准之一是以培训对象的职务和级别(职级)作为依据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职级”基础上的认同,形成特定的文化。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主体班”主要有“轮训班”、“培训班”和“专题研究班”,不同层级的班次负责对不同“职级”的党的干部进行培训。

中央党校主要轮训省部级党员领导干部、正厅局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县(市)委书记,培训厅局级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中的省部级后备干部;省级党校(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主要轮训副厅局级党员领导干部、正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厅局级后备干部;市(地)委党校主要轮训副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正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培训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县处级后备干部。

这就形成了一个层级体系,塑造出一种文化。

在党校的培训课程和培训体系之中,《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常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方面。

通过党校培训有利于党的干部学习和体会党内运作规律和法则等方面的文化,从而通过学习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特定文化。

同时,党校的运作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形成。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建立健全党政负责同志到党校讲课、作报告和同学员座谈的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党校的实际运作中,党的领导人和各级党委的负责人常常出席党校的开学或毕业典礼,在开学或毕业典礼上对全体学员围绕一定方面做报告。

各级党委的部门负责人定期到党校与学员围绕思想动态、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座谈,或经常到党校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做“形势与任务”方面的报告。

这些对“政治文化”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信息和权力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联系日益体现。

在党校开学或毕业典礼上,党的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将党内最为重要的信息或不一定适合在公开场合公开的信息传递给这些党的干部,党校的层级越高,出席开学或毕业典礼的党委负责人级别越高,其所获得的信息常常越具有重要性。

在座谈会上,党的负责人和学员围绕一定方面问题进行座谈,交流信息。

这些都使党的干部意识到他们是党内重要的部分,是党内的精英,是制度的“主体”。

同时,领导人做报告,党的干部认真聆听和学习,构成一种忠诚仪式,塑造出非常重要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源于职级方面的上下级关系又超越于这种上下级关系,体现出权力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表现为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并且,到党校“主体班”接受培训的学员,他们集体生活、共同接受培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同学”、“同窗”等情谊,这种“同学”情谊以及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和个人的发展。

诚如布尔迪厄所言,教学机构实施的聚合性隔离或许就是情感社会构造的最有力的操纵者,而同窗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正是社会资本这一珍贵的资本类别在结构上呈现的一种最可靠、最隐秘的形式;这里的社会资本就是同学关系,就是“同届学生”这个名称下所包含的同一年级同学之间所有交流和联系的永久之源。

三、“主体”塑造:“主体班”的“潜在功能”从“潜在功能”来看,党校明确“主体班”作为工作重心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隐喻,体现了党校的核心价值和功能。

“主体班”对“主体”的强调反映了党校的核心功能以及实现这个功能的途径选择。

党校的核心功能是要塑造党的干部的“主体性”,使党的干部意识到他们是制度的“主体”而非“客体”,是“主动行动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是“行为者”而非“旁观者”。

党校塑造学员“主体性”的途径体现为理论武装和党性修养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和灌输;同时,党校又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为途径来提升作为制度“主体”的“行动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行动能力。

首先,设置“主体班”作为党校教育和培训的重点表明党校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是塑造党的干部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塑造有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党校通过理论武装、党性锻炼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使党的干部认识到他们是制度的“主体”,是制度的“建立者”,是制度的“行动者”、“行为者”,而不是制度的“客体”,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