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中医治疗精华汇总

儿科中医治疗精华汇总

儿科中医治疗精华汇总医学教育网特别整理儿科中医治疗精华,希望对大家工作考试有所帮助。

观念:中医,以活人为本,五脏六腑平衡发展就可以健康;西医,以深入研究物质为本,认为病灶切除、细菌和病毒杀死,微量元素达标人就健康。

新生儿黄疸:中医,胎毒,根据黄疸情况,清除胎毒即好;西医,胆红素不正常,照蓝光,抑制胆红素。

新生儿肺炎:中医,如果没有液体吸入肺里,应考虑是胎毒,脾虚导致内湿,健脾清胎毒;西医,一律认为是细菌感染,住院7天以上,点滴抗生素和抗病毒药。

夜啼、多汗:中医,脾虚,健脾养血即好;西医,缺钙,补钙。

(中医认为含有钙的很多东西有安神作用,所以西医补钙看上去有效,实际上并没有抓住本质,很多这种现象的小儿检测并不缺钙)湿疹:中医,湿热或湿毒所致,健脾除湿,不但可去根,还能治好其他湿热问题,不再复发;西医,皮肤过敏,用激素类药膏,用时好,停了复发。

鹅口疮:中医,脾湿热导致,和前面一样健脾除湿;西医霉菌感染,用药水擦嘴。

腹泻:中医,小儿多脾虚,有各种腹泻可能,针对情况采用健脾除邪的方法,注重小儿脾胃健康;西医,除生理腹泻无法治疗外,其他腹泻诊断为肠炎,用抗生素、点滴、思密达(一种类似堵漏灵的止泻药,吃了就堵住)。

感冒发热:中医,感冒情况很多,辨证施治,小儿感冒治疗得当,一两剂药就好,而且以后越来越不爱感冒;西医,病毒、细菌、支原体引起,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杀,使用退烧药退烧,病后必然导致咳嗽、体弱、喉咙肿痛、食欲不佳,重则哮喘、肺炎、脑膜炎、心肌炎。

甚至每月感冒发烧不断,只要坚持西医治疗,没一个小孩能逃脱这样的情况。

由于乱治疗感冒引起的白血病、耳聋、哮喘等疾病,都在家长考虑之外了。

扁桃体发炎:中医,认为扁桃体是元阴的第一道防线,伤津、心脾热导致红肿,用对证药物调理脾胃气血;西医,认为扁桃体可有可无,发炎是细菌感染,使用点滴抗生素,基本上会反复发作,切除扁桃体。

支气管炎和肺炎:中医,咳嗽有很多原因,要根据五脏六腑情况辨证施治;西医,咳嗽轻就是支气管炎,咳嗽重就是肺炎,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点滴,同时使用激素,防止哮喘。

另外使用止咳药,麻痹中枢神经,让人体不再咳嗽。

最近出现的非那根造成婴儿呼吸衰竭,就是因使用非那根导致人体不再咳嗽,痰壅于肺造成。

哮喘:中医,很多原因导致,从综合调理人体平衡入手治疗;西医,遗传或伤害,使用激素,直到不喘。

过敏:中医,体内不平衡,导致外邪易侵,健体即好;西医,各种感染源导致,轻的用抗过敏药物,麻痹神经,不再作出反应,重的使用与感染源同样的药物不断刺激,直到人体没有反应。

小儿流鼻血:中医,心脾积热等原因导致,清热健脾就好;西医,毛细血管太薄,没有治疗方法,轻的堵住不用再管,重的做手术割除。

水痘:中医,体内湿热,感受外邪导致,令湿毒发透,外邪自然不得入内;西医,病毒所致,使用抗病毒和抗生素。

小儿眼屎:中医,肝气不合,平肝气,清肝热即好,采用菊花水;西医,泪囊堵塞,结膜发炎,点抗生素。

麦粒肿:中医,内热到眼导致气血不通,清内热,热敷眼睛散结即好;西医,囊肿,需手术。

近视:中医,肝脾肾气不合导致眼部气血不足,对证治疗养护;西医,晶体变形,如果治疗换人工晶体或角膜磨薄。

器官存留:中医,五脏六腑皆有所司,血气不能伤;西医,小孩的扁桃体、盲肠、胆囊都可以切除,没有影响。

点滴:中医,点滴不顾症状,以寒水入体内,大伤元气,即使症状消除,病已越过太阳(人体表面的防护,小儿如果病在太阳,说明身体好,很快能调整)入腠理,进而过太阴(人体内部的防线,病在此,难好,需要长期调养)入膏肓;西医,点滴有害,不能乱用,治疗时必须根据情况使用,但在中国,点滴赚钱,不可不用。

抗生素:中医,只能杀死细菌,且不分敌我,不能治本;西医,抗生素有害,而且导致耐药性,不能滥用,但没有别的办法。

补养:中医,小而早纳五谷,多吃杂粮,不健康是因为人的脏腑不平衡;西医,补充钙铁锌锡和其他各种维生素,不健康是因为缺了这些微量元素,或多了病毒细菌。

河水发臭:中医,清理河道,清源正本,并促使河水流动起来,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西医,研究河里有什么细菌,然后研究药物,杀死细菌,如果细菌有耐药性,再换一种抗生素杀,实在控制不住,干脆填掉河流。

这只是比喻,用在河道上,东西方都懂得如何做,但用在人体上,未必都能想明白。

常见儿科病方剂: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

(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2、风热;桑菊饮。

(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

4、痰湿;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君子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

(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5、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

(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五、口疮1、脾胃积热;凉膈散。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十、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

十一、疳证1、疳气;资生健脾丸。

2、疳积;疳积散。

3、干疳;八珍汤。

(眼疳)石斛夜光丸。

(心疳)泻心导赤汤。

(疳肿胀)五苓散合皮饮。

(肾气不固)金匮肾气丸。

十二、惊风1、感受风邪;银翘散。

2、感受暑邪;清温败毒饮。

3、感受疫邪;(气营两燔);白虎汤合紫雪丹。

(湿热)黄连解毒汤。

(痰食惊风);玉枢丹合保和丸。

(惊恐惊风)抱龙丸、安神丸。

十三、慢惊风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

(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四、痫证1、惊痫;镇惊丸。

心血虚、养心汤。

愈后疲倦用大补元煎。

2、风痫;定痫丸。

3、痰痫;涤痰汤。

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十五、小儿水肿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浸;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

脾肾两虚;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

(肿甚)五苓散、五皮饮。

6、水气上凌心肺;已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7、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

8、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时行疾病一、感冒1、风寒;葱鼓汤、杏苏散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或桑菊饮。

3、暑湿;新加香薷饮。

挟痰;(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

(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挟惊;解表药加蝉衣、钩藤、僵蚕或小儿回春丹二、麻疹:1.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出疹期)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沙参麦冬汤。

逆证;1、麻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2、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六神丸。

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三、风痧1、邪郁肺卫;银翘散。

2、邪热炽盛;透疹凉解汤。

四、丹痧:1、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凉营清气汤。

3、疹后伤阴;沙参麦冬汤。

五、水痘1、风热轻证;银翘散。

2、毒热重证;清胃解毒汤。

六、痄腮1、温毒在表;银翘散。

腮肿加夏枯草、喉痛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

2、热毒蕴结;普济消毒饮。

腮肿硬加夏枯草、海燥、昆布。

热毒盛便秘加大黄、玄明粉。

3、邪毒内陷;龙胆泻肝汤。

外用;青黛散醋调敷或如意金黄散水调敷。

或鲜蒲公英、马齿苋、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七、顿咳1、初咳期;风热轻证、桑菊饮。

热邪偏重、麻杏石甘汤。

风寒轻证、杏苏散。

寒邪偏重、华盖散。

2、痉咳期;桑白皮汤。

3、恢复期;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

八、白喉1、风热疫毒;银翘散。

2、阴虚燥热;养阴清肺汤。

3、疫毒攻喉;黄连解毒汤九、小儿暑温1、邪在卫气;新加香薷饮或白虎汤。

2、邪在气营;清温败毒饮。

3、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4、邪恋正虚;(余热未尽)青蒿鳖甲汤或桂枝汤。

(痰蒙神窍)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

(内风扰动);止痉散或大定风珠。

十、小儿麻痹证1、邪郁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

2、邪注经络;羌活胜湿汤3、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4、肝肾亏损;虎潜丸或加味金刚丸。

十一、疫毒痢1、毒邪内闭;黄连解毒汤。

2、内闭外脱;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十二、疰夏1、湿困脾胃;藿朴夏苓汤。

2、脾胃虚弱;清暑益气汤去黄柏、青皮。

十三、夏季热1、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汤。

小儿杂病一、五迟、五软1、五迟;(肝肾不足);加味六味地黄丸。

(偏行迟);虎骨散。

(齿迟)汤氏芎黄散。

2、心血不足;菖蒲丸。

(发迟)苣胜丹或苁蓉丸。

2、五软;(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气血虚弱);八珍汤。

智力迟钝明显;调元散。

二、五硬1、阳气虚衰;参附汤。

2、寒凝血脉;当归四逆汤。

三、解颅1、肝肾亏损;补肾地黄丸。

肾虚肝亢;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3、脾虚水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4、热毒壅滞;犀地清络饮兼营服化毒丹。

四、尿频1、湿热下注;八正散。

2、脾肾气虚;缩泉丸。

3、湿热留恋;肾阴偏伤;知柏地黄丸。

五、遗尿1、下元虚寒;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六、紫癜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

3、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七、汗证:1. 表虚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生脉散。

八、夜啼:1.脾脏虚寒;乌药散。

2、心经积热;导赤散。

3、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

新生儿疾病一、胎黄1、湿热熏蒸;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二、赤游丹1、风火热毒;犀角解毒饮。

2、邪毒入营;神犀丹。

3、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

三、脐风:撮风散。

四、脐部疾患1、脐湿;龙骨散外撒、肿者金黄散外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