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最新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工作定位 完全限制和限制性坠落 完全限制 – 限制使用者到达一个未 防护的边缘 限制性坠落 – 可能不能防止坠落, 但能控制坠落结果
尾绳太长。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垂直作业
垂直作业系统----提供高空垂直区域的全面坠落防护 爬梯分为带导轨、固定安全绳两种
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1. 全带的分类和标记 2. 安全带的选择 3. 全身保护性安全带的使用 4. 双钩安全带的使用 5. 安全带配合使用部件 6. 坠落保护 A、B、C 7. 安全带的保存
三.全身保护性安全带的使用
1
2
3
4
从肩带处提起安全带
5
将安全带穿在肩部
6
将胸部纽扣扣好
7
系好左腿带或扣索
8
系好右腿带或扣索
调节腿带直到合适
调节肩带到合适
穿戴完毕,可以开始工作
四.双钩安全带的使用
五.安全带配合使用部件
在构筑物上使用的连接器,能够承受大于10KN的静态负载 3分钟,承受张力22KN
连接器 易损坏处
缓冲器及系带
速差防坠器
六.坠落保护 A、B、C
A = Anchorage 挂钩点
B = Body Harness 全身式安全带 C = Connection Means 连接方式
之后,尤其后者最为危险
• 临床表现:最初为12小时内出现的严重的 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 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如发生阻 滞平面消退后又重新出现或升高则应警惕 椎管内血肿的发生
•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 检查。
正常的凝血过程
血栓形成
当心脏及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在数秒 钟内血小板就在损伤的局部沉积下来,并与暴露 的血管壁的胶元纤维密切黏附。由于受损伤的内 皮细胞和血小板都可以释放一种叫二磷酸腺苷的 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随后血小板的各凝血因子 先后被激活,促进了凝血过程,于是有更多的血 小板在损伤的部位沉积下来,逐渐增大。此时的 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纤维素和白细胞组成,红细 胞很少,所以其色泽是灰白色的,叫白色血栓。 它是血栓过程中首先形成的部分,是整个血栓的 头部。
系绳
锚 钢丝绳:18KN 编织带:14KN 绳索: 13KN
绳眼
能量缓冲包 最大冲击力 < 6 kN
1. 坠落保护 A、B、C-----挂点(A)
坠落保护 A、B、C-----挂点(A)
坠落保护 A、B、C-----挂点(A)
一.挂点选择
1.挂点应在垂直于工作场所的上方位 置且安全空间足够高、大,防止摆 动和碰撞;(高挂低用) 2.挂点及挂点装置选择应牢固,强度 不少于22kN。
椎管内血肿
• 发生率:硬膜外1/150 000,脊麻1/220 000,随着 近年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措施的广泛应用,其发生有 增多的趋势
• 病因: • 1、椎管内麻醉穿刺针或导管对血管的损伤:有资料
提示,硬外置管有2.8%—11.5%硬外腔血管损伤率。 • 2、椎管内肿瘤或血管畸形、椎管内“自发性”出血。 • 3、大多数“自发性”出血发生于抗血栓和溶栓治疗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水平作业 水平作业系统----提供高空水平区域的全面坠落防护
满足不同转角需求
2. 坠落保护 A、B、C-----身体支撑(B)
马甲式分尺码安全带
X型胸前交叉安全带
工作定位
坠落制动 有限空间
3. 坠落保护 A、B、C-----连接方式(C)---安全带连接
病例
• 小结:麻醉方式选择不当(术前已行抗凝 治疗,属硬膜外麻醉相对禁忌);术后病 情观察不仔细,对可能发生硬脊膜外血肿 估计不足
概要
• 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围术期服用抗凝或/和抗 血小板药物,这关系到能否选择及如何实 施椎管内麻醉。因此,应该了解围术期常 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学特点, 以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来降低出现硬膜 外血肿的风险。
注意:定位时不用缓冲带
七.安全带的保存
1. 安全带应由专人负责管理。 2. 安全带仅用于个人防护,不得用于固定、绑扎货物等其它
用途。 3. 安全带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不准接触高温、明火
、强酸/碱和尖锐的坚硬物体,也不准长期曝晒,使用后 如发现安全带接触到腐蚀物,应清洗、检查后再储存。 4. 每一次使用之前必须检查各个部件以确保安全。 5. 使用之后拆卸各个部件, 清洁擦拭被灰尘,油等污染的地 方。
抗凝药物的应用与椎管内 麻醉的选择
鄞州二院麻醉科
病例
• 患者,男性,55岁,因“1、风湿性心脏病;2、心律失常 (房颤?);3、双下肢动静脉血栓”。急诊行“左腿血 栓术”;22:30分手术结束,术后至次日下午16:00期间患 者出现麻醉伤口剧烈疼痛,但院方医务人员来过几次均未 做任何检查并答复疼痛属正常,未引起足够重视;此时患 者双腿已失去知觉,后做磁共振检查属“硬膜外脊椎血 肿”;于当晚23:00实施“脊椎血肿清除术”,术后入ICU 监护治疗,20天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为:“多器 官功能衰竭、左下肢急性动脉栓塞、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椎管内急性硬膜外血肿伴 截瘫、肺部感染并胸腔积液、重度营养不良”。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垂直作业
错误的使用差速防坠器
15 M SRL 15 M
10 M
使用差速防坠器只能在正下方或坠落半径范围内使用。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水平作业 水平作业系统----提供高空水平区域的全面坠落防护
身体支撑(全身式 安全带或定位腰带)
二、坠落距离 挂点距坠落面应保持在6.75米左右。 坠落距离不能超过1.8米(OSHA)或1.5米 (ANSI),1.4米(欧洲标准)
坠落前
挂点 系绳(带)长度 2米
钟摆效应
缓冲距离1.75米
工人身高 1.8米
坠落后
安全间隙 1.2米
至挂点距离= 6.75米
GB/T23468中称为伸展长度.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
1) 选择高于背部D环的挂点 2) 计算自由落体距离:FFD=L(绳长)+B(D环到平台距离)-C(挂点到平台距离) 3) 计算总共坠落距离:TFD=FFD+SAE(缓冲包打开距离)+DS(D环提起高度) 4) 计算最小安全距离:CR=TFD+B(背部D环高度)+SM(预留安全距离)
坠落保护 A、B、C-----挂点(A)---挂点位置---工作定位 任何限制系统必须使工作位置确保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