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本节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时分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王老师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和小闹钟,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听了这节课后,具体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就通过“心有灵犀”的小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随后几个环节,王老师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板书非常清晰,同时,教师特别注重课件和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念,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了学具—钟表模型和闹钟,为学生提供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和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相对数学知识这条明线来说,较少得到教师的重视,较容易被教师忽视。

然而王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在关注了这方面。

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已较为成熟。

教者在这一堂课里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技能的机械化熟练,而是通过活动,辩论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像这样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目标的教学,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