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一章资料重点
二、污染特点监测特点 监测特点:
1.综合性:综合监测、综合分析、综合评价
2.代表性:
• 采样中的时间、空间上的代表性:统计处理
• 监测项目上的代表性:环境优先污•染全物球(网P7(四GE)MS)中国 特点:持久、生物积累、三致、站急点毒 选择原则:毒性大、数量大、有•市分全析、国县方四)法级环(和境国标保家准护、部省、 名单:各地各时不同污染情况门、所社属会:空、气、地表水、
• 污染物的状态和价态分析(P36)
如:直接法、分离法、干法、理论计算法
• 痕量、超痕量分析 • 分析方法标准化… 评价:仍是待发展的幼弱状态,尤其是我国
15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五、我国监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1、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现有的方法大体可以满足常 规环境质量监测和部分污染源监测,但对环境和污染调查、 全面的污染源监测以及应急事故的处理,就显得不够。 2、采样技术仍然是一大难题,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很大, 使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质量保证工作开展受到严重 制约。 3、现有监测技术配套性很差,仪器设备条件急需改善。 4、监测信息管理和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
16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
定义—— 根据环保目的和实际条件,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 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 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作用—— 政策体现,执法依据,评价准绳,推动科技进步。
17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 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
是根衡据量质环量境标优准劣,程保并度护考的标虑标准技准术, 是水环平境和质经量济的能目力标,标对准污。染源的
排放和相关因素所做的限制性
规国定对家。环环境境标准工作所做的统一
规标定准体系
地方环境
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保 护行业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 电学:
原理:测原电池、电解池中的电导、电位、电流、电量
类型:电导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电位滴定法
伏安和极谱法:
库仑分析法:
• 质谱:
原理:测试待测物电离后离子的质荷比以分析其结构
联合: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COM)
成分 结构 数据处理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 光学:
原理:吸、反、透、折、衍、散、辐、激发
强度定量子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
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1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1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生物监测:
类型:分子、细胞层次:染色体、核型分析 个体:数量、含量、症状-反应 群落:数量、种类 生态:功能、结构
13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测试技术
按原理方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监测 按 地 点:现场、实验室、遥感 按成熟性:根据灵敏、准确、简便、稳定、抗干扰
5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一、发展: 50年代:被动,调查事故 • 化学毒物 环境分析 70年代:主动,监督污染源 • 物理污染 综合 环境监测 • 生物影响 现在: 保护,监测环境质量 手段:先进——准确、快速、标准、自动化 范围:时间连续、长期 空间扩展、遥测(3S技术的应用) 项目更多、分析更深入
3
工作程序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质量保证
发现问题 现场调查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评价结果 环保建议
|
|
|
确定目的
监测项目
布点
方法的选择
采样
预处理
分析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
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类型: 按目的分: •监视性/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特例监测:
事故 仲裁 考核:人员、实验室、方法 咨询: •研究性/科研监测:本底、运动规律、影响、方法; 按对象分: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监测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保护环境需要了解环境:本底、现状、原 因、趋势,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
环境监测:用科学的方法测定代表环境质 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要从内容把握定义:程序、类型 要从实际出发
2
工作程序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 6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二、污染特点监测特点 污染特点:
1.项目繁多复杂 2.微量低浓:ppm,ppb 3.综合效应:拮抗、相乘 4.时空不均、易变:如SO2,光化学烟雾二次污染
7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3.系统性:监测网络、定期长期、程近序岸完海整域、噪声、酸雨
等
• 行业部门监测网
8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包括采样、测试、处理
按原理方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监测 化学分析:重量法、容量法(如滴定)
基础、准确、简单,灵敏度低选择性差。 常量分析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响应快、 可组合、自动、连续 生物监测:综合、历史、直接; 定性,影响因素多、精度、专一性差
9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 色谱
原理:由于亲和性差异,在反复的吸附-解吸或溶解-挥 发中分离,后分析
类型:根据流动相: 气相~ 液相~ :高效液相~ 离子~ 薄层~
10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标准、参考、试行 标准、统一、等效(新、需验证、对比) 选择原则:标准统一等效
1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四、监测分析技术发展动向 • 遥感技术 • 连续自动网络化: • 联用:综合分析,取长补短
如: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COM), 尤其分析有机汞、有机锡类化合物,效果理想